首先是傳統藝術的數字化處理,包括將傳統的文學、音樂、舞蹈、繪畫、戲劇、雕塑等藝術形式,轉化成數字化的圖片、音頻、視頻,並實現傳播形式與傳播內容的數字化。與此同時,隨著數字時代到來,數字影視、網絡遊戲、動漫、數字插畫以及數字音樂等數字藝術表現形式也應運而生。黃河文化元素的數字化處理,壹方面要將散於民間的具有黃河文化特征的藝術形式與藝術作品進行數字化保存,利用大數據的技術力量,強化對黃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彰顯其歷史的久遠與內容的豐富。另壹方面要在“復制”的過程中融入數字藝術的思路,綜合使用數字舞臺布景技術、數字燈光投影技術、虛擬交互技術等,比如安塞腰鼓、皮影戲等黃河流域的典型藝術,在保留其原有藝術特征的前提下,賦予其數字化、多元化的表現形式,讓傳統黃河文化藝術呈現出令人耳目壹新的藝術效果。
其次是編程化的數字藝術創作,即以編程化藝術作品的形式,進行的網絡藝術、交互藝術等數字藝術作品的創作,體現出鮮明的虛擬性、交互性與社會性。其媒介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眾化信息傳播媒介,而是結合具體的應用場景、出於特定的創意與設想、充分利用周圍環境(或搭建與藝術作品相符的人造環境),經由創作者數字編程、制作與設計出的“裝置”型媒介。交互裝置藝術是編程化數字藝術創作的典型代表。通過作品中設置的傳感器捕捉人物的表情、動作、聲音、視線、姿勢等信息,並將這些信息傳遞到電腦中央處理器,接收到人物信息的中央處理器會根據創作者預先設計好的反饋程序,讓藝術作品及時作出相應的反饋,以此實現作品與人物的互動。黃河文化元素融入交互裝置藝術創作,可以讓賀蘭山巖畫“活起來”,讓淮陽泥泥狗“唱起來”,讓山東漢畫像石“動起來”,讓陜西、山西的窗花剪紙“舞起來”,甚至可以讓觀眾體驗到黃河源頭的涓涓細流在身邊靜謐流淌,高昂激越的信天遊在耳邊縈繞回蕩,震人心魄的壺口瀑布仿佛近在咫尺……每壹位觀眾都能從中獲得不同的理解與感受,成為某種意義上的藝術接受者、生產者與傳播者。
最後是融合性的數字藝術呈現,即將聲音、圖像與影像有機融合在壹起,把基於黃河文化元素的傳統二維藝術轉化為三維甚至多維藝術,實現藝術作品色彩與造型上的無限延伸,進壹步豐富文化藝術內涵,實現藝術形式的多元融合。黃河流域發現的大量文化遺址,承載著黃河文化悠久的歷史記憶,將這些文化遺址和文物古跡進行數字化藝術創作,能夠讓遠古的人與物重新生動起來,數十萬年前的生產生活也將通過數字化呈現重新出現在現代人的眼前,以前所未有的沈浸感加深觀眾的親歷感。
藝術具有認知功能、教育功能與審美功能,基於黃河文化元素進行的數字藝術創作也是如此,應該充分服務於講好黃河故事、實現黃河文化的傳播價值,即黃河文化的普及與精神的弘揚。因此,未來,我們要通過數字技術的使用,增強黃河文化藝術作品的感染力與吸引力,更加充分地調動起人們探尋黃河文化的求知欲,讓“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獲得更多新的途徑與傳播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