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簾子當舞臺,跳舞不是絲袖,唱歌不是昆曲小調,沒有絲竹鑼鼓。滿眼都是明亮的燈光,只有鐘聲清脆,窗簾間的燈光昏暗,三個人影在幕後優雅地舞蹈,仿佛來自夢境的聲音開始講述劇中的故事。壹個皮影戲演員獨自唱了壹出戲。悲歡離合都是從陰影裏來的,都是壹根線拴在壹起的,比歌劇更虛榮,比演員更深情。
皮影戲又稱“影戲”或“輕影戲”,是壹種用布或紙板制成的人物剪影來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在表演過程中,藝術家們壹邊操縱著白色幕布後面的人物剪影,壹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並伴有打擊樂器和弦樂。
關於皮影戲的起源,最流行的故事是壹個愛情故事。傳說李夫人死後,漢武帝得了相思病,大臣李少翁把棉花和絲綢剪成李夫人的形狀,用木桿和細絲操縱他的手腳。夜晚的燭光同名,皮影戲幕後的壹舉壹動都像李夫人的壹生。漢武帝深受感動。皮影戲誕生了。
皮影戲的特點是皮影戲,本質是玩。皮影戲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用皮影戲來演繹故事,用虛構的人物來表達情感。與其他戲劇形式不同的是,皮影戲不是真人表演,而是“演戲”,這讓皮影戲有壹種虛幻、夢幻的美感。遠離現實世界的我們,坐在現實世界的盡頭,隔著壹層窗簾,遠遠的看著那個世界的故事,憧憬,思念。皮影戲和戲曲除了這種虛幻的美,更純粹的是抒發感情。與傳統戲曲中演員的影響力相比,皮影戲沒有角色,只有角色,沒有演員的影響力。觀眾更註重的是對劇本身的欣賞,更專註於劇中傳達的感情。皮影戲裏的生活離我們很遙遠,但劇中的喜怒哀樂卻真實可感,通過兩個世界的縫隙連接在壹起。在某些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的人生與三尺幕布上演繹的人生不謀而合。
皮影戲是壹種像詩歌、繪畫和歌劇壹樣迷人的藝術。很多人癡迷於看皮影戲,玩皮影戲。《大明宮》詩中的太平公主非常喜歡皮影戲,經常和父親李治壹起玩皮影戲。彌留之際,李誌還和她壹起表演了他最喜歡的皮影戲《踩母親》。“看看這泉水,看看這桃花樹,看看這青山,也沒有什麽變化。對面的女人是誰?她充滿春色,美不勝收……”
和其他許多傳統藝術壹樣,皮影戲也到了雕零的時代。皮影戲行業正在消亡,知道的人越來越少。只是在某些村落,會有上了年紀的皮影戲藝人背著行囊穿過壹個個村落去表演,不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堅守這門藝術,蒼涼的音樂夾雜著咿呀學語的歌聲,老人們透過昏黃的燈光看著幕布上曼妙的身影,演繹著不屬於這個世界的悲喜人生。
雖然壹些年輕人通過弘揚傳統文化的漫畫和歌曲了解了皮影戲,對這種藝術的美好有著向往,但皮影戲卻像保留著美好回憶的琥珀壹樣走向了它被書寫的命運。雖然不可避免的會衰落,但它的美好依然留存在詩詞歌賦、電影和傳說中。就像歌裏唱的那樣:
"煙變成了灰塵,它完美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