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奧運會,各國拉拉隊或高喊國名,或唱歌,或以各種方式制造噪音。中國人整齊清脆的“加油”聲不僅獨特,而且常常成為球場的主旋律。這讓驚嘆和欣賞的外國記者和遊客不禁要問這兩個音節是什麽意思,但在被回答:“運動員比賽和滿大街的加油站有什麽關系?”而我們只能“哄”著說“沒關系”——越問越糊塗。畢竟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歡的口號是從哪裏來的。“加油”這個詞最初作為壹首鼓勵的歌是什麽意思?我在網上搜了壹下,發現有很多解釋,可以歸納為三類:壹是給機器加油的意思,最貼切的是踩油門;二是指在食物或油燈裏給火炬加油;三是給傳統或現代機械添加潤滑油。這些解釋看似有道理,但似乎都不情願。“加油”這個詞不是外國人用的,所以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第壹屆汽車拉力賽上(出自恩佐·法拉利之口,意為給油箱加油)顯然是不可信的,雖然它曾經非常流行。外國人就更不用說了,如果是因為機動車加油,那麽由於我國機動車普及較晚,而且這個意思的引申非常形象,我想大家都不會自己編造這個詞起源的故事。其他解釋不夠直接,離題太遠。其實“加油”這個詞是壹首勞動歌——中國人在榨油的時候叫的勞動歌。傳統的榨油技術是將花生、芝麻或茶籽等原料烘烤、研磨、蒸熟制成餅,將多個餅放入木制的壓榨槽中,然後在槽的右側(或兩端)逐壹加入木楔。然而,楔入是壹項艱苦的工作。壹般需要幾個人抓住繩子、錘柄或握住錘體,有點像敲鐘,用懸空的石錘或木錘向前擊打木楔。於是大家或者是拍板的都會在這個時候喊他們的歌,比如“壹、二、三,加油”“加油,別咳了”。“加”是指既加木楔,又同時增加產油量;“加油”應該是指“增加石油產量”,而不是其他所有解釋中的“加油”。撞油歌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在理解字面意思時先入為主的“加油”觀念,所以“加油”二字壹出油坊,原意就忘了,無從猜測。別忘了:這個運動場上的加油號子,在從油坊移植過來之前,本來就是加油號子。在這簡單、熱烈、響亮的吶喊中,延續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堅定、樸實、開朗、合作。這就是勞動號角:鼓勵就是鼓勵,加油就是加油,不是比喻,不是引申,沒什麽好拐彎抹角的。什麽樣的“油”能“加”出這樣的作用?似乎人們的猜測陷入了壹個誤區,所以總是顯得蒼白無力。這就是妳的真實身份,“加油”——外國人眼中最牛逼的“中國元素”,壹個讓中國人和外國人都困惑的詞,壹個在2008年汶川救災和北京奧運會上感動世界的詞。
參考資料:
/view/30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