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是歷代人們在特定的社會文化領域所遵循的行為模式或規範。風俗的多樣性,就是人們常常把不同自然條件造成的行為規範的差異稱為“風”;社會文化差異造成的行為規則的差異,稱為“俗”。
所謂“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正是體現了各地風俗不同的特點。習俗是壹種社會傳統。壹些流行的時尚、習俗和原有習俗中不合適的部分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所謂“移風易俗”,正是這個意思。
習俗就是習慣;習俗是個人或集體的傳統、繼承的時尚、禮儀和習慣。形成習俗的事件相當大且普遍;風俗可以是大的或小的,普遍的或特殊的。
前者和習俗壹樣,後者只能用“習俗”不能用“習俗”:廣東人端午節劃龍舟是習俗,廣東人說“我先走”。那是習俗,不是風俗。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它們是中華民族壹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壹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和凝聚。下面列出的所有這些節日都是從古代發展而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習俗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壹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壹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都與大川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的節氣有關。這至少在文獻上可以追溯到夏的《鄭瀟》和《尚書》。到了戰國時期,壹年劃分的二十四節氣基本完備,後來的傳統節日也都與這些節氣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