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也傳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壹起帶回來的貢品。
但舞獅的技藝,卻是源於西涼的“假面戲”。有人認為舞獅起源於五世紀的軍隊,後來傳入民間。兩種說法都有各自的依據,在今天很難判斷其對錯。然而,到了唐代,舞獅已經成為宮廷、軍隊和民間的壹項流行活動。
唐端安節《樂府雜搜》曰:“戲中五獅,高十余尺,各著五色。每獅十二人,身披紅條,披衣畫衣,手持紅筆,稱之為獅郎,舞太平樂。”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西涼歌妓》壹詩中如此形象地描述:“西涼歌妓,西涼歌妓,蒙面胡人,假獅子。頭尾木雕,鍍金眼銀牙。汾潯毛衣有耳,如從流沙來萬裏。”這首詩描述了當時舞獅的情景。
舞龍是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在古代,舞龍舞獅是壹年中大型節日的節目之壹。隨著華人移居世界各地,舞龍文化已遍及中國、臺灣省、香港、東南亞以及歐洲、美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
龍是中國四靈之首,中國人對它又敬又畏。在我們的心目中,龍是吉祥的,是風雨的主宰,是狂浪的毀滅者;它的力量是最兇猛的野獸也比不上的。由於龍是水的主宰,在中國沿海地區,漁民們為了保持風調雨順,都建廟祭拜,沿海地區還有很多關於龍的神話。
看來人生如果,而夜舞龍是中國具有民族色彩的民間藝術之壹。每當有大型節日、大型慶典、遊行時,都會有舞龍助興。至於舞龍是什麽時候開始的,無可非議。但在古代,遇洪水、幹旱、瘟疫、邪靈,舞龍祈雨的祭祀習俗可想而知。中國自古就認為龍是風雨之主,有呼風喚雨的無窮魔力,所以在幹旱內澇時祈求它的憐憫和保護。
在儀式中,男巫和巫師模仿龍的運動姿勢,旋轉起舞,利用“仿佛生命如果”的魔法原理,達到祈求雨露陽光的效果。這就是舞龍的最初起源。這是壹個未來的事情,這個節日的儀式演變成壹個娛樂輔助的慶祝活動。從東京花夢記載的宋代夜場戲的開頭:“左右門上,草柄化為戲龍形,龍披綠簾,草上密放燈籠蠟燭,望之如龍飛去”,可見中世紀已盛行舞龍燈(舞龍)的習俗。在現代,舞龍的習俗流行於中國的北方和南方省份。春節少不了金龍、銀龍助陣,比舞獅更熱鬧、更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