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民俗中,長期以來壹直有壹種特殊的形象,那就是頭上剪了毛的雞。在傳統文化中,鳳凰也是基於雞而創造的,它也是生命和陽剛之氣的象征。
漢族有在立春戴“春雞”的習俗,流行於西北山區和山東部分地區。春雞,又稱春雞,是年輕婦女在春天開始時用破布縫制的裝飾品,掛在孩子身上。春雞用紙布包在棉花裏,看起來像菱角。壹個角的尖端用花椒粒裝飾成玉米,另壹個角縫上幾條花布做雞尾巴。春雞釘在孩子的左袖上,寓意吉祥新年。壹般在正月十六的廟會上扔掉布雞。
它過去被稱為農歷正月初壹的雞年,流行於湖北、湖南和浙江。那壹天,人們看天氣是否晴朗,看當年養雞業是否興旺,晴主養殖,陰主災。這壹天禁止殺雞,避免打罵雞,比平時更細心地餵養,以求興旺。
古代漢族有“殺雞”習俗,流行於浙江金華、武義等地。每年的七月初七,當地人都會殺公雞,因為當晚牛郎織女會在鵲橋相會,如果沒有公雞來宣告黎明,他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河南部分地區會在夏歷十月壹日殺雞嚇鬼。傳說中,可怕的釋放鬼,清明節將在來年收集他們。人們認為鬼怕雞血,雞血可以辟邪,所以在十月壹日殺雞嚇鬼,以為可以讓小孩不敢進屋。俗話說“十月壹日,殺雞取卵。”?
關於雞的成語、諺語、典故數不勝數,極大地豐富了漢語的表現力。三國時期,曹操用“雞肋”作為軍事密碼,給後人留下了壹個典故。至今,人們仍然覺得“雞肋”是對價值不高但又不容易放棄的東西最準確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