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七言、腰韻。有歌(或“猜謎歌”),有哭嫁歌,有慶新房歌,有生活歌,有農事歌,有時政歌,有歷史歌,等等。壯歌的特點是善於觸景生情,以物喻人,以猜問的形式唱出生動感人的歌詞。
相傳唐代有壹位著名的女歌手劉三姐,她創作了悠揚悠遠的歌謠,歌頌了人民在勞動和愛情中的幸福,揭露了上層統治者的貪婪和無情。因此,她至今仍被壯族人民所稱道,被稱為“歌仙”。壯族有定期聚會唱歌的傳統,唱歌的地方相對固定。這種特定的集體唱歌的地方叫做“歌圩”。
它的早期歷史可以追溯到氏族部落時期,起源於先民祭祀神靈祈求豐產豐收的宗教活動,後逐漸演變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在園冶“以歌傳情”、“以歌擇偶”的社會活動,後發展成為群眾性的遊樂節日。
每到圩田日,幾十裏外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這裏,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歡。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將農歷三月初三定為壯族的民族節日——“三月三”歌會。
壯族傳統的喪葬習俗主要包括土葬和火葬兩種埋葬方式。
清朝中葉以後,土葬成為主要的埋葬方式。壯族的主要葬法是“二次葬”。二葬又稱剔骨葬、剔骨葬,壯族人稱之為“金壇葬”、“金鐘葬”。安葬方式是:親人去世後,用薄棺就近安葬,建“長墓”;
三五年後,筋骨腐朽,便會挖墳開棺撿骨裝入陶制“金壇”,再擇風水寶地安葬,建“圓墓”。前面提到的壯族火葬也是第二種葬式,骨灰存放在“金壇”,然後埋葬在選定的地方。
到了近代,壹些有錢人,為了顯示身份,進行了隆重的安葬,墓地極其宏偉。他們不再進行第二次埋葬,這被人們稱為“大埋葬”。然而,在普通大眾的觀念中,這種葬式並不被重視和認可。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