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是以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氣、陰陽、五行學說為科學方法論,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以中國傳統醫學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與防治及康復保健的壹門綜合性學科。中醫學的思想體系宗儒釋道三教,以儒家、道家的“中和”、平衡思想為思維方法的主線;其方法論具有多維特質,註重整體和強調平衡;其思維方式呈現多層次、多元化的特征,以比較、演繹、類比、以表知裏、試探和反證為具體的思維方法。中醫學的醫學觀和方法論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以“中和”思維為核心,辨證思維居主導地位,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的科學思維觀。中醫學理論體系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是經千百年文化積澱融合而成,不僅對現代醫學,特別是未來生命科學和未來醫學科學,都有著重要的科學意義。
古代哲學觀認為,自然界是由某些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並以此分析客觀事物的整體性及辯證的層次關系。中醫學以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作為建構自己理論體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觀察、分析、認識和處理是從整體出發,註重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統壹性和聯系性。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在辨識和診治疾病的思維與實踐過程中所采用的基本原則,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對疾病進行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觀、恒動觀和辯證觀,也是中醫學基本特點之壹。
證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某壹階段病機本質的概括。它不僅僅是指疾病過程中某個階段的壹組癥狀群,而且還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和病變趨勢及轉歸,因此證比較準確地揭示了疾病本質和病理特征,使論治能夠針對病原有的放矢。為臨床立法、處方遣藥提供可靠依據。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收集到的臨床資料(包括癥狀和體征),運用中醫理論,進行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發展趨勢,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即通過疾病外在表現認清病變本質,分析並尋求疾病病變的關鍵或癥結所在。辨證的過程,就是辨證與論治,就是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過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藥理論體系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因而是指導中醫臨床診治的基本原則。
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是密切相關的,而辨證尤重於辨病,因為證是反映疾病的本質和屬性,是認識疾病的基礎。如果疾病的治療缺乏疾病階段性和類型性本質的準確認定,那麽針對性的有效治療,將無從談起。當然,若僅以證候的差異去認識疾病,而不考慮疾病的整個過程或全貌,是難以界定和判斷疾病所處的某壹階段的病變本質。因為“病”是“證”的綜合和全過程的臨床反應,“病”對“證”有制約作用,“證”的內容和轉化規律均是以“病”為前提條件的。如同為腎陽虛證,泄瀉腎陽虛證的主癥是五更泄瀉,瀉後則安,可不出現水腫;水腫腎陽虛證的主癥是面浮身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泄瀉可不出現。由此可見,證候的主癥依所屬病種不同各有側重,治療也隨病種的差異而有所區別,在溫補腎陽的同時,前者佐以固澀止瀉;後者兼以化氣行水。這種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相結合的診治思路,有利於提高中醫臨床的診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