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佛”表演開始於清末至民國期間,相傳最早的創始人是廣東獅王馮更長,而周家大頭佛則是周家祖師爺周彪拜學馮更長高徒伍凡所得。大約在1955年,周彪(福軍總教練)的徒弟關鐵、陳偉雄來到九江古滘村開武館,組織七、八十人學武、學獅、學大頭佛。村民相當踴躍,學武熱潮壹時非常高漲。後來“文革”時期,玩獅人都分散了,學武的人少,學大頭佛的人更少,曾經學過的後來也就忘了。但是,當時九江的鄧波棠、鄧熾棠兄弟倆,還有師弟曾根時不時還玩玩,所以將這些東西保留下來。1979年前後,弟弟鄧熾棠參加南海和佛山地區的武術比賽獲了獎,出了名,1982年澳大利亞墨爾本邀請中國派武術教練前往傳藝,弟弟被指派出國,將拳棍刀槍、獅子、大頭佛、鑼鼓鈸等傳授到澳洲。2006年春節後鄧熾棠回鄉探親。壹次舞獅表演他發現當地表演的大頭佛,只有街頭引獅的玩法。而傳統四個大頭佛套路卻很少人玩,學大頭佛技藝的更少之又少。鄧師傅心中充滿焦慮和無奈。為了讓大頭佛得以保存,鄧熾棠迅速召集大哥鄧波棠、師弟曾根壹起回憶整理有關資料,重復多次演習,終於將面臨失傳的傳統大頭佛四個套路,整理完畢。三人並將套路完整地傳授給徒弟關輝洪。
“大頭佛”其實是單獨表演項目,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項目,無須配合獅子,自成壹家。玩全套大頭佛需八個人同時上場,並配合獨有的佛鼓。傳統的“大頭佛”有四個套路,第壹套是表現“大頭佛”的日常生活,如:大頭佛早上起床洗臉刷牙,卻把鞋擦當牙擦,鑊鏟當舌擦,行為次序顛倒。當表演到大頭佛挖耳屎後用手彈出去,就用鈸配合“咣”的敲壹聲。第二套是講大頭佛擔鋤去耕田,其中壹些細節如壹開門就摔壹跤的憨態,用鋤頭去敲鐘的頑皮相,以及耕田時的許多趣事,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勞作情景。第三套講大頭佛拜四門,即向四個方向拜祭,表現了他上香拜祭的粗魯,插香時,就像鋤地那樣大力地插香。總之,原本嚴肅的場面也變得滑稽搞笑。第四套則是講大頭佛上山采靈芝遇到獅子,然後與獅子搏鬥的情景,這時候則需要獅子配合。
上一篇:處暑食俗吃鴨:國內各地鴨子美食妳最愛哪個?下一篇:醬油發酵用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