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風險資本短缺。創業是壹項需要大量資本的活動。大學生創業者在創業初期,不僅需要租賃辦公場所、商鋪、廠房、雇傭員工,還需要流動資金來維持企業的運轉,而大學生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也沒有積蓄。因此,創業資金的缺乏往往成為大學生創業時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全球創業觀察2015/2016中國報告》顯示,中國青年創業者的資金只有9%來自銀行或金融機構的貸款,歐美等發達國家有23%來自銀行。同時,中國青年創業資金的58%來自家庭儲蓄,而歐美的比例僅為14%。《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報告》(2016-2017)也提到:資金是大學生創業者認為最能影響創業成功的客觀條件,在調查中占25.95%。可見,資金不足是大學生創業最主要的障礙。
二是創業能力不足。大學生創業的優勢在於激情,但劣勢也非常明顯。2018年,北京科技大學對100名有創業經歷的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畢業生認為自己創業能力不足。第壹,缺乏創業知識。大部分大學生在學校主要以自己學科的內容為主,對實際創業中用到的各種財務知識、會計知識、金融知識、市場營銷等等了解不夠。[2]另外,就大部分高校的教學模式而言,壹般以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踐為主,涉及創業實踐較少。第二,創業選擇和市場需求出現偏差。大學生接觸社會少,對市場行情、行業發展、消費者需求沒有深入了解。所以在選擇項目的時候,往往比較理想化,或者有壹定的盲目性。還有壹些大學生急於求成,過於註重高產出而忽視項目本身的難度,也容易導致創業失敗。第三,創新意識有待提高。大學生創業和社工創業最大的區別在於創新性和技術性。由於在資金、經驗、能力上不具備優勢,大學生要想創業成功,必須在“新”字上下功夫,走科技創新之路。
第三,創業教育缺失。高校作為社會人才培養的搖籃,自然肩負著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重任。《全球創業觀察2015/2016中國報告》顯示,中國87%的年輕人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創業教育,而歐美等發達國家這壹比例為68%。某大學對四川省14高校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僅有24.1%的學生對創新創業比較熟悉,大部分停留在壹知半解的基礎上,或者單純聽老師或同學講。[3]可見,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缺乏足夠的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素質的教師;二是難以提供足夠合格的創新創業課程,大多以公共選修課或通識課的形式脫離專業課程體系;第三,難以與社會開展有效合作[4]。與此同時,許多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還存在壹些誤區,如以創業成功為目標,強調創業而忽視創新,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是應用型教育,與先進的知識導向不符,導致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難以真正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