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賦創作的高峰是司馬相如
擴展:
壹、大賦
漢賦以鋪敘事物見長,繼承了《楚辭》壹些形式上的特點,更多地采用散文手法,主要表現的內容有京都、宮殿、田獵等,後世稱為"大賦"。
大賦系對東漢以後抒情為主的"小賦"而言。代表作如司馬相如《上林賦》﹑揚雄《長楊賦》﹑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等。
二、漢大賦
漢大賦,興起於漢初,衰落於漢末,歷時四百多年,漢賦的典型形式。漢大賦用反復問答的問答體形式,以鋪敘渲染帝王、貴族生活為手段,以微刺帝王、貴族淫奢為旨歸,結構宏大,鋪陳渲染了大漢帝國無可比擬的氣魄與聲威。
三、發展過程
西漢初期
這時期的賦在形式上近於屈、宋壹體,通常稱之為騷體賦。
西漢前期至東漢中葉
這時期的賦隨著枚乘的《七發》出現而分流:壹是騷體賦繼續發展,代表作為董仲舒的《士不遇賦》,司馬遷的《悲士不遇賦》等,但它的趨勢是由強到弱;
另壹種是枚乘的《七發》,結構宏大,文辭富麗,標誌著漢代散體大賦的正式形成。此後200年間,沿著《七發》的新傾向形成了以鋪張描寫為能事,追求形式主義的大賦,出現了以司馬相如、班固、張衡為代表的60多名辭賦家,約900余篇作品,使漢賦的發展達到頂點
東漢末年
這時政治日趨腐敗,社會動蕩,戰亂頻仍,民生雕敝,因而歌頌國勢聲威,美化皇功帝業的冠冕堂皇的散體大賦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以諷刺現實、述行詠物為主的抒情小賦。代表作是趙壹的《刺世疾邪賦》。
它抨擊了東漢末年黑暗腐敗的社會政治,表達了作者憤世嫉俗、不與世同流合汙的高潔人格和對現實強烈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