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女媧節的歷史淵源

女媧節的歷史淵源

歙縣位於河北省西南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處。在城西10公裏的古鐘黃山上有壹座皇家宮殿,占地550畝。主要建築有袁超宮、廷易宮、廣勝宮、故宮,分為山和山下兩組,中間由盤山路18號連接。

女媧是中國人的祖先。65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就有漢族先民在瓦宮附近的清漳河沿岸生活,後遷居山區抗洪治水,設壇祭祀,繁衍人類。後人在此建廟。現存建築明清重建,道教和佛教建築並存,成為女媧文化的物質支撐。

主要以廟會的歷史沿革為依據,代表了歙縣女媧文化的歷史淵源。傳說女媧的生日在農歷三月十八。每年農歷三月初壹至三月十八,四面八方的人們都來這裏祭拜女媧,女媧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清嘉慶《歙縣誌》記載:“季春之月,相率在此祈福(內廷之宮)。每個人都得到他想要的。自是西有秦晉,東有青巖,南有郁亮,北有延吉,千裏扶老攜幼,盡興奉獻,金鼓歡呼之聲震谷千余年。”這期間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曲折發展期。北齊建廟後,有小規模的廟會。後來經過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廟會規模逐年擴大,持續時間較長,清代達到頂峰。

歙縣女媧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瓦宮建於北齊天寶年間,距今已有1450多年的歷史。主要包括民間祭祀、祈禱許願、朝聖、神話傳說、生活習俗、歲時節日等。《楚辭》、《禮記》、《史記》、《山海經·西廂記》、《淮南子蘭明訓》和《清嘉慶歙縣誌》等史料中都有關於女媧的記載。歙縣臨清漳河下遊北岸,古為沙後國,漢代設沙縣。後來韓改名歙縣,因為兩岸的人都是徒步涉水進入漳水。從魏朝到北齊,都是鄰水縣,隸屬襄州魏縣,皇宮在縣城西北10公裏的唐王橋溝鳳凰山上。西漢時,古稱禦山。相傳女媧就是在這裏挖土造人,煉石補天。漢代《淮南子》載:“昔四極廢,九州裂,天不覆,地不全;火爛不滅,水不盡;野獸吃人,而鳥類捕食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斷爪足以立四極,殺黑龍助冀州,積蘆灰止淫水。天立,四極正,水枯,冀州平,狡蟲死,民生盡毀。”《淮南子蘭明訓》也載:“開天辟地,女媧黃土坐觀眾,她無力供。她把壹根繩子扔進泥裏,像人壹樣舉起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民間崇拜繼續。“文革”期間,瓦宮廟會作為封建迷信被囚禁,導致千年廟會消失,無人問津,備受冷落。瓦黃古建築和石刻也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女媧文化的許多內容和形式瀕臨滅絕。

1978改革開放後,瓦宮廟會開始復蘇,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盛況。民間祭祀規模巨大,四面八方的香客雲集於此,祭祀形式豐富多彩,女媧文化得到延續和有力保護。縣委、縣政府對古文化遺址非常重視,每年都撥專款用於瓦黃古建築的搶救和修復。10月20日,1996,165438,瓦宮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有公祭,清嘉慶《歙縣誌》記載:“我朝修於順治、康熙、雍正。每年的3月18日是眾神的生日,有祭奠祭司的儀式。從月初壹日到二十日,廟門開了,遠近的學者和婦女都聚集起來。”但是形式和內容都已經失傳了。2003年9月和2004年9月,在政府主導下,舉行了兩次大規模公祭儀式,恢復了政府公祭。

上述措施對保護、繼承和發揚豐富而深厚的女媧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上一篇:壁紙風格分類有哪些?
  • 下一篇:姓殷讀易還是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