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口技》壹文的主旨是什麽?

《口技》壹文的主旨是什麽?

《口技》記敘了壹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了壹位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藝,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這壹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作者簡介林嗣環,字鐵崖,號起八。清代順治年間的福建安溪人,當時的進士。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生,從小聰穎過人,七歲即能屬文。及長赴試,因文章峭奇卓絕,考官疑為他人代筆,故不得售。林嗣環遇挫折不氣餒,倍加發憤功讀,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舉人,繼而於清順治六年(1649年)已醜科登進士第。授太中大夫,持簡隨征,便宜行事。後調任廣東瓊州府先憲兼提督學政。

表演者的高超技藝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壹,模擬聲音之復雜。“遙聞”是聲之遠,“其夫囈語”是聲之近;“大啼”是聲之大,“婦拍而嗚之”是聲之小;“深巷中犬吠”是聲在屋外,“壹時齊發”是聲在屋內;“壹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是聲之壹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是聲之百千……

第二,所用道具之簡單。文章開頭部分寫“口技人坐屏障中,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文章結尾部分寫“撤屏視之,壹人、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反復強調道具的簡單。聽眾從豐富多彩的音響效果和簡單道具的對比中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口技表演者的技藝之高超。

第三,聽眾反應之強烈。文中有三處描述聽眾的反應:壹是表演者表演壹家大小從睡夢中驚醒的場景後,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此時,聽眾已經進入口技表演者營造的情境之中但尚能自持。二是表演者表演了壹家大小又進入夢鄉的場景後,聽眾“意少舒,稍稍正坐”,說明他們的心態隨表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已融入表演的情境之中而難以自持。三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說明口技表演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絕妙境界,聽眾完全進入表演者營造的生活情境之中而不能自持。

寫作者的高超技藝也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壹,渾然壹體的結構。壹是記事有條理。全文以時間先後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順著聽眾的所聞寫來,使讀者有親歷的感覺。二是行文有波瀾。文中敘述壹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再入睡、由睡再醒、從失火到救火的過程,可謂壹波三折。情節高低起伏,小高潮在前,大高潮在後,中間壹個平靜的場景過渡。第二,細致入微的描寫。前面說到文中三次描述聽眾的反應,這三次各不相同。第壹次,“伸頸”“側目”說明聽眾聽得入神,唯恐有所遺漏;“微笑”,表示聽眾對表演心領神會,感到滿意;“默嘆”寫出聽眾為表演者的技藝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態。

第二次,“正坐”與“伸頸”“側目”對照,細致地描寫出聽眾情緒由緊張到松弛的過程。第三次,細致地描寫出聽眾驚惶、仿佛置身於火場的神態。三處描寫,層層深入,生動細膩地刻畫出聽眾的心理變化過程。

第三,簡潔生動的語言。全文365個字,簡潔、生動、形象、傳神。從“拍而嗚之”“夫叱大兒”可見母親性情的溫和、父親心中的煩躁;從“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可見膽大聽眾與膽小聽眾不同的神情意態;“壹人、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表現出來的是讓人驚嘆的場景。

  • 上一篇:大理市集文化:民俗風情的三月街,創意工坊洱海門,生活館柴米朵。
  • 下一篇:如何申請舊住宅區改造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