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植根於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但不斷加快的現代化進程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消亡。例如,20多年前,木偶戲和皮影戲在中國隨處可見,但現在相當多的年輕人從未享受過這種民間藝術。這些代代相傳的文化遺產在我們的人民中產生了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歷史責任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發展。但是今天,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歷史生活方式都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我們可以想象,當很多人住在樓房裏,享受著現代化設備帶來的便利時,其他人為了保護民俗,卻不得不住在古村落裏。沒有便捷的交通,沒有彩電冰箱等現代文明的痕跡。這種保護對他們公平嗎?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少或沒有商業價值,對它們的保護也只是受到行政撥款的限制。許多傳承人以個人利益為代價保護瀕危遺產。這對文化遺產傳承人公平嗎?所以,不能以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為名,犧牲壹部分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要從全人類、全民的角度,統籌考慮世界文化的多元發展、民族文化的建設和優秀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時也要考慮到作為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個人的切身利益。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它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首先,各級政府要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深入發掘各類民族和地方文化遺產,制定保護措施,加大財政投入;其次,通過各種方式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教育,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社會氛圍;第三,加強人文關懷,對珍貴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給予必要的物質獎勵。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