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如何理解征信在中國的發展?

如何理解征信在中國的發展?

從65438到0932,中國第壹家征信機構——中國征信所的成立,成為中國征信業發展的開端。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人民銀行牽頭指導社會征信體系建設。2065438+2008年2月23日,央行發布信息,百姓征信有限公司個人征信業務獲得央行批準。這也是央行發放的首張個人征信牌照,標誌著國內個人征信行業打破了政府主導的局面,向更加市場化、商業化的競爭模式轉變。

參差不齊的數據決定了市場化是征信市場發展的最優方案。

目前,我國80%以上的信息和數據資源掌握在政府手中。在個人征信領域,中國人民銀行運行的征信系統已全面覆蓋國內持牌金融機構的放貸業務。國內持牌金融機構掌握了80%的企業負債和85%的個人負債。這就造就了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的領先地位。其他征信機構的發展最終都會尋求政府數據對接或者與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合作。

社會個人征信機構的數據隔離也為征信的市場化提供了契機。社會個人征信機構通過大數據征信模型抓取個人信用還款、網購、轉賬、理財、水電消費、租房信息、消費貸款等數據,形成信用數據庫。由於各個征信機構的數據來源差異很大,征信數據庫的內容也大相徑庭。

數據的分布決定了市場化是個人征信市場發展的最優方案。由互聯網金融協會牽頭的百興征信(信聯)已將各大互聯網個人征信機構納入其中,並實現數據共享。

中國人民銀行加快與外部市場對接。

自2012起,納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的自然人數量呈穩步上升趨勢。截至2018年8月底,中國人民銀行征信數據庫收錄的自然人已達9.7億,信用信息超過33億條,公開信息超過65億條,為2542萬個企業和其他組織建立了信用檔案。

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已接入3900多家借貸機構,這意味著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與民間借貸機構之間的信用數據壁壘被打破,其信用數據進壹步對外開放,有利於提高公共數據庫的市場利用率,促進社會個人信用體系的良性健康發展。

個人信息保護將成為個人征信系統建設和發展的重點。

目前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沒有明確界定信用內容權力的邊界,導致社會上很多企事業單位為了個人利益過度收集個人信息,或者打包系統出售用戶的個人身份和信用信息,踩在法律的邊緣謀取不當利益。

路透社采訪的信息商和金融家表示,個人數據在中國壹般都有,保險公司、銀行、高利貸者、騙子都能以極低的價格買到個人數據。

中消協發布的《App個人信息泄露調查報告》顯示,超八成受訪者遭遇過個人信息泄露。

國外保護個人信用隱私的法律體系較為健全,如美國的《個人隱私法》、現代金融服務法、歐盟關於個人數據處理和數據自由流動的《個人保護指令》,都為個人信息的保護提供了較為完善的制度支持,值得我國借鑒。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征信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 上一篇:女人半歲以上不要穿紅綠。日本中年家庭主婦穿什麽,高檔又優雅?
  • 下一篇:人物體驗,宋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