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
01
有選擇就是有能力。
故事:美國成功大師安東尼·羅賓斯說過:無論生活中發生了什麽,都要把註意力放在尋找解決方案上,而不是放在讓妳害怕的方向上。
任何事情都至少有三種解決方案。只有壹種做事方法的人會陷入困境,因為他們別無選擇。對事情有兩種看法的人也容易陷入困境,因為他們給自己制造了壹個兩難的境地,壹個兩難的境地。擁有第三種方法的人通常會尋找第四種或第五種方法,甚至更多。
有選擇就有能力,所以有選擇總比沒選擇好。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成功,只是到目前為止使用的方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真相:沒有辦法,只是所有已知的方法都不管用。其實世界上還有很多方法是我們以前沒有想到或者還不知道的。只有相信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有機會找到它,讓事情有所改變。不管怎樣,我們總是有選擇的權利,而且不止壹個。為什麽不讓自己成為第壹個找到出路的人?
02
警惕陷入“體驗”
故事:這是壹個有趣的實驗。受試者必須是受過教育的成年人。不允許文盲和小孩。
問題:三水右邊加壹個“來”字。什麽?
答:說“歡”。
又問:三水右邊加“去”字怎麽樣?至少有壹半的受訪者頓時語塞,有的甚至馬上斬釘截鐵地回答:根本沒有這個詞?
事實上,“發”這個詞的使用頻率比“歡”要高得多。
壹般情況下,知道“尊”字的人都會知道“法”字。那麽問題出在哪裏?這就是心態的作用。
三滴水和壹個“來”字讀作“來”,是漢字中典型的“左形右音”字。當妳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時,壹種心態會悄悄地影響妳的思維。當提問者根據漢字中“來”和“去”對應的刻板印象提問時,妳大概會立刻按照“左形右音”的思維模式來考慮,而“法”不發“去”的音,那麽這個常用詞的存在就立刻被否定了。
問題如此簡單,卻又如此不可思議。當然,這種“刻板印象”必然有其成因——形成這種刻板印象所需的知識結構。如果妳問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同樣的問題,幾乎沒有“上當”的人。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形成這種刻板印象的知識結構。
真相:這是“慣性”導致的固定趨勢,選擇和拒絕之間容易形成“固定不動”的趨勢。打破刻板印象唯壹可行的方法就是大大拓寬視野,改變我們現有的思維方式,時刻警惕陷入“經驗”。
03
跳出“非此即彼”的怪圈
故事:公司招聘員工,有壹道測試題是這樣的:
在壹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妳開車經過壹個公交車站,發現有三個人在等車:第壹個是壹個看起來奄奄壹息的老婦人,第二個是曾經救過妳壹命的醫生,第三個是妳的夢中情人。妳的車只能載壹名乘客。妳選擇誰?
每個人的回答都有他的理由:我選擇老婆婆是因為土地快死了,我們要救她的命;選擇醫生是因為他曾經救過妳的命,現在是妳報答他的最好機會:選擇妳的夢中情人是因為如果妳錯過了這個機會,妳可能再也找不回她了?
200個應聘者中,最後壹個被錄用的答案是什麽?“我把車鑰匙給了醫生,讓他趕緊帶老婆婆去醫院;而我留下來,和心愛的人壹起等車。”
真相:我們經常被“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所限制。我們自己“下車”,拋棄固有的思維模式,才能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