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仁:“仁”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論語》中提到仁的有104個,提到君子的有107個。“人”和“仁”的概念經常被使用。子曰:“仁者也,親者大也。”意思是所謂仁是人之常情,至親才是最大的仁。
二、德治:主張以“德治愛民”的思想治國。孔子說“德治如北辰,居其所,眾星拱之”。意思是那些追求道德政治的人,人民全心全意地接受統治就像星星圍繞北極星壹樣。
三、禮治:提倡以禮治國。孔子認為,以禮治國是必須的。在《論語》中,關於禮儀的記載有74條。孔子說“以禮報國,不以禮治國,以禮修身而不辱國”,意思是禮是治國之法,與秤、繩、規同等重要;治國無“禮”,猶如耕田無恩賜。
四、人治:在禮治下,各級貴族擁有相對獨立的主權,個人的作用更加突出;要實施“以德治國”,就必須以德為前提,否則就無法發揮道德感化的效果。所以孔子特別強調統治者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後人把這種思想稱為“人治”或“聖人政治”。
孔子構建了壹個完整的“德與德”的思想體系:他在個體層面上倡導“仁與禮”的德性與美德。德道思想體系以性善論(“壹陰壹陽謂之道,順之者亦善,成者亦人”)為基礎,以建立人極(“三極之道”)為目的,與人性、天道、地道會通,中庸適時成為壹套完整的方法論思想體系。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禮”和“仁”。在治國方略中,他主張“以德治國”,以德治國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被稱為“德治”或“禮治”。
孔子最重要的經濟思想是“重義輕利”和“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影響很大。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第壹次提出,人的自然素質是相似的,性格上的差異主要是後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所以,每個人都可以被教育,每個人都應該被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塾,多招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將教育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百度百科-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