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代代相傳,猶如藥物的奇妙組合。
如果妳從經典方劑中學習中醫,而不僅僅是從理論中學習,妳可以很快掌握它,並體驗到作為壹名中醫的感覺。只要妳感興趣,接下來的進步會很快。
中醫領域長期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許多經典理論的改編被過分誇大,有些甚至模棱兩可。比如“補脾不如補腎”還是“補腎不如補脾”就很難說清楚。其實理論問題只有結合實際情況才能理解。
醫學做的是幫助生者,是仁,是仁。這是壹個基本點。沒有這個基本點,別人說的再好,背的再熟,都是沒用的。知識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路和方法!
中醫史上有壹位醫聖,東漢的張仲景。因為他,經典流傳至今。因為關心親人的病情,他經歷了失去親人的痛苦,“感受到過去的失落,無法挽回的傷害。”
當時,醫生只能治療常見的小病,但面對突如其來的瘟疫卻束手無策。這種情況讓張仲景極為難過和憤怒,於是決心利用業余時間學醫,而張仲景本人就是壹個成功的中醫愛好者。
學好中醫不是很難,關鍵是掌握正確的途徑和方法。我個人是從經典驗方、藥證開始學習中醫,加上門診臨床觀察、老師對經典驗方的系統講解和同堂討論,發現進步很快。然後給親戚朋友治病,療效往往出乎意料,不斷堅定學習的信心和熱情。
因此,建議中醫初學者先廣泛閱讀中醫基礎理論,掌握壹些基本概念,再精讀中醫十種方劑,掌握病、人、方三個客觀要素。之後觀察周圍的病人,治療自己的病,先治療父母的病,有條件的話再治療親友的病...
所以不斷總結,分析,改進...
記住,永遠懷著壹顆助人和感恩的心,用不了多久,妳就會發現中醫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