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學業記錄”的設計原則:
1.每壹個學習活動的設計都應該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設計時,根據知識的生成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從“不”到“是”的過程。
2.“問題設計”應該嵌入到每壹個學習活動中。“問題設計”要能引導孩子的學習更深入,讓孩子不僅記住“是什麽”,還要知道“問什麽”。要完成這些題,學生讀不了課文,讀不仔細,讀不動腦子,想不透。“問題設計”要盡量讓學生看到、感受到、觸摸到自己不了解的東西(壹看就知道、壹無所知、壹知半解),找出那些乍看起來難以察覺的“交叉點”,即各種因果聯系、時間聯系、新舊知識銜接的交叉點,因為問題就是從這些聯系中產生的;「主要問題設計」=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思維的引爆點。通過校長問題設計,引導學生走近知識的“核心地帶”,實現學習的突破;“問題設計”有助於學生評價是否學過,也有助於教師了解哪些學生學過,哪些沒學過。
3.“策略”融入學習活動。在學習方式上,我們采取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寫中學與做中學相結合、說中學與教中學相結合、體驗中學與啟發中學相結合的策略。將學科方法融入學習活動,獲取知識,實現方法;在思維方式上,更多的是用來“總結”無數事實,通過具體事例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回來後再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在此過程中采用了首次曝光的原則。
4.高結構設計。活動設計有明顯的方向性——目標明確;體現教師的聰明“智慧”——創造學習需求,引發主動學習欲望;簡潔明了,壹課搞定——化繁為簡,突出核心內容,落實壹條主線(設計越復雜,老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越微妙,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越少,參與的深度越低)。
二,“學案”設計註意的問題
1.避免把“教育案例”變成問題案例,讓學生真實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省略了知識點的推導過程,直接告訴學生結果,然後學生通過大量的練習就可以使用現成的結論,這樣會導致學生沒有自己的理解和探索,走入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只知道“什麽”,不問“為什麽”。這時候他們可以畫壹個葫蘆,但是如果換了葫蘆,他們就畫不出葫蘆了;
2.避免“教育案例”成為教材的翻版。對於側重記憶的科目,往往把課文中的知識點做成填空題,刪除被認為無用的引文和註釋、插圖,然後安排學生自己完成“教育案例”。而學生只是為了找到那些問題的答案而略讀課本,割裂了知識之間的聯系,見樹不見林;雖然學生抓住了重點,背誦的速度也快了,但知識卻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3.避免“學術案例”搶占學生思維空間。“文憑案例”越來越細,涵蓋了從文本知識的梳理、重難點的分析到解題方法的歸納總結,為學生的學習掃清了障礙。學生只要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文憑案例”,就能找到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識體系和基本方法,然後只要記住就萬事大吉了。老師準備的越多,學生自然想的越少。原因類似於每個聰明的母親都有壹個笨拙的女兒——這都是安排好的,而不是造成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