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曾國藩傳》(第壹章:七次科舉之痛)

《曾國藩傳》(第壹章:七次科舉之痛)

對於中國這個文化體來說,曾國藩的更大意義是他展現的“中國式力量”。曾國藩全面展示了傳統文化的正面價值,證明了中國文化有活力、有彈性、有容納力的壹面。

任何建設都需要尋找堅實的地基,我們既然無法和傳統壹刀兩斷,就必須尋找接口。

在傳統時代,壹個家族要真正發達,不是看妳有多少畝地,而是看妳家中有沒有人讀書當官。有了功名,壹個家族的地位才能穩固。

在困難面前表現懦弱,被失敗擊倒,是壹個男人最大的恥辱。因此他壹生做事都和爺爺壹樣,倔強到底,絕不放棄。後來他說:“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有此二字貫註其中,否則柔靡不能成壹事。”

解決自己雄心與頭腦的差距,只有壹個辦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

? 漫長的九年秀才考試生涯,是曾國藩生命中的痛苦記憶。曾國藩後來回憶道:“余……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進,未嘗敢出壹怨言,但深愧自己試場之詩文太醜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 然而接下來的春風得意又是曾國藩壹生中凱歌行進的華彩樂章。

艱難的科舉經歷對曾國藩是壹次極好的自我教育,強化了他“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雖然自己比較笨,但是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不通的科舉路,可見只要努力,天底下沒有任何事是做不成的。曾國藩在後來的生命歷程中,越遇到挫折,越能激起鬥誌。

艱難的科舉過程還塑造了曾國藩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今人尚巧。辦事越巧妙,越少費力氣,越走捷徑,當然就越好。很多人辦事,都追求高效率,甚至不擇手段。然而曾國藩不這樣。曾國藩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就是說,笨拙勝過機巧。辦事笨拙,才靠得住。

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在曾國藩身上培養起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和踏實精神,也打下了非常紮實的知識基礎。

作為壹個笨人,曾國藩發現下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處。

第壹,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多,總是失敗,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數比較高,抗打擊能力特別強。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徑,遇到問題只知硬鉆過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既然天性鈍拙,那麽曾國藩就充分發揮鈍拙的長處。他壹生做事從來不繞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涓滴積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紮實徹底,壹步壹個腳印。他做人講究“拙誠”,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不玩心眼。他帶兵講究“結硬寨、打呆仗” ,從不憑奇謀詭計,只憑堅忍踏實,死磕到底。這種方式正如“重劍無鋒”,表面上看起來遲鈍,實際上鋒利。就好比郭靖的降龍十八掌,表面上簡單笨拙,實際上卻大氣厚重,所向披靡。這是曾國藩壹生成功的秘訣,也是他常向別人談及的道理。

  • 上一篇:空壓機噪音問題怎麽解決?
  • 下一篇:客家美食-木薯糍粑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