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寧波七月十五的習俗是什麽?

寧波七月十五的習俗是什麽?

這是寧波特有的風俗,在別的地方是沒有的。

1,自定義活動:

農歷七月三十日晚上,人們在地上、墻角、石縫裏焚香,有的甚至用稻草做成漂浮的托盤,點上燈,放在海面上,讓海水漂浮,稱為地香、水燈。

2、傳說起源:

相傳清朝光緒年間,東錢湖壹帶幹旱連日,艷陽高照,溪水幹涸,地裏顆粒無收。看著龜裂的土地,高錢村民欲哭無淚,叫苦連天。

其中有壹個姓辛的家庭,他的家庭被天災包圍,但不幸的是,天災接踵而至。家裏的二兒子得了天花,辛家的妻子錢作為母親卻束手無策,只好祈求上帝保佑。可是家裏窮,連神龕都賣了,錢只好把供品放在門前,地上插香,誠心祈禱。

恰好那天是西藏向菩薩開了眼的日子,被菩薩感動,於是施展神通利益眾生。第二天,辛家的兒子奇跡般地康復了。不久之後,當地烏雲密布,露珠從天而降,萬物復蘇,昔日幹涸的河流流淌著純凈的水,大地恢復了生機和活力。

為了報答藏王菩薩的慈悲,後人把“地栽香”的習俗保留至今。傳說藏王的眼睛平時都是閉著的,但直到今天晚上大地被熏香籠罩,他的眼睛才睜開。

3.相關詩詞:

民國時期張所作《十二月詞》中的七月,是對寧波地栽香的專門描寫。曾被廣為引用:“七月秋風送爽,孩童爭地植香,連夜口江心寺,水鄉放萬盞紅燈。”可見,以前是以孩子為主。

擴展數據:

1,8月16日中秋節:

中國各地都在農歷八月十五慶祝中秋節,但在寧波是十六。有兩種方法可以追溯原因。

元末,江浙壹帶的左丞和邱的以自己的生日改之。

南宋宰相石昊,鄞縣人,當時被任命為宰相,每年中秋節都回家和母親壹起過中秋節。有壹年中秋節因為朝方有事不能及時返回,家人深信他會回來過節。當他到達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16日,石昊做到了。此後,人們選擇在8月16日慶祝中秋節,以紀念這壹孝心。

2、舞獅:

流行於寧波市寧海縣。壹般在夏歷的第壹個月或佛教節日,幾十個農民組隊,輪流到各村舞獅,以示對祖先的尊敬和辟邪。

舞獅有獨舞、二人轉和群舞,以三獅共舞居多,壹男壹女,邊跳邊敲鑼打鼓,最精彩的表演是“搶五燈”,即在場地的中間和四個角落各放壹盞燈,中間獅子踢人、咬人、搶燈狂舞,四周圍觀群眾。

3.龍舟比賽:

城鄉龍舟賽主要在池塘、河流、湖泊舉行。龍舟分青龍、黃龍、白龍。龍舟比賽通常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舉行。前者據說是楚國愛國詩人、醫生屈原投汨羅江劃龍舟的日子,表示人們爭相營救。後者是寧波的中秋節。

賽龍舟除了舉辦廟會,還能增加節日的娛樂氛圍。比賽開始時,劃手們昂首挺胸,壹人站在龍舟前敲鑼。服裝與龍舟同色,鞭炮齊鳴,龍舟燃起熊熊大火。鑼鼓聲和岸上觀看的人的喊叫聲不絕於耳。現場非常熱鬧,第壹個到達終點的獲勝。寧波東錢湖的龍舟最有名。

4、冬天至日上吃紅薯湯: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紅薯湯是冬季至日必吃的美食之壹。“範”和“範”是諧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在冬天的至日上吃紅薯意味著“翻過”過去壹年的所有黴運。

寧波人做紅薯湯習慣加酒。在寧波話中,釀酒又叫“漿板”,“漿”在寧波話中與“升”諧音,取其“高運”“高喜”的好色

  • 上一篇:如何經營鉛釣
  • 下一篇:家鄉風俗作文100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