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歷史上朱元璋創建明朝,遷都鳳陽府。由於鳳陽郡人口增長過快,饑荒不斷,這些遷徙的江南豪門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禁止他們離開鳳陽郡,於是他們想出了壹個離開鳳陽郡的辦法,就是冒充藝人,以打鼓唱歌為生。
因為明清時期,鳳陽府(今皖北)是“三年壞水,三年旱,三年蝗災”的常年災區,每年秋天都有成群結隊的婦女外出歌詠求生。
同時也有專業的藝人,住在各地,唱歌。明末,流傳不斷擴大,表現空前。清末,鳳陽花鼓流傳更廣,有的甚至漂洋過海到了東南亞。
鳳陽花鼓是壹種表現人民喜獲豐收,慶祝節日,反映勞動人民幸福生活的民間歌舞表演。
擴展數據
中國改革開放後,鳳陽花鼓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鳳陽花鼓成了鳳陽人自娛自樂的工具。花鼓戲在城鄉都比較流行。每當有喜事或貴客時,鳳陽人總是熱情地表演,以表達他們的快樂心情。長期以來,鳳陽縣的孩子們仍然在節日期間跳具有當地特色的舞蹈,保持著古城的特色。
古畫的打法、舞步、花姿、唱腔都融入了現代歌舞技術。在保持濃郁地方特色的同時,形式更加生動多樣,氣氛更加熱烈歡快,鳳陽古畫的名氣越來越大。
鳳陽民間花鼓藝術團多次參加國家級、省級民間藝術表演和比賽,參與拍攝多部影視作品,並在全國獲獎。鳳陽古畫還出國到日本演出,獲得好評。
鳳陽花鼓是流浪街頭藝人的傳統民間歌舞表演,新中國成立後作為傳統民間藝術保留下來,成為我國慶祝豐收、慶祝節日、反映勞動人民幸福生活的傳統民間歌舞表演。
百度百科-鳳陽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