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實體經濟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制約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基於技術上的巨大差距,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初期基本遵循的是模仿和跟隨策略。然而,長期的模仿戰略導致知識產權保護不足,企業創新意願不強。由於創新成果得不到保護,大多數企業根本不願意投入原創研發,而是期望繼續依靠模仿生存,研發投入少,企業創新能力不足。但有效需求不足,企業成長空間有限。內需疲軟已成為制約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瓶頸之壹,內需占比過低嚴重制約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
第三,國內企業普遍缺乏企業家精神,企業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
第四,社會氛圍缺失,實體經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社會投機無孔不入。社會投機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與工業化國家相比,中國企業普遍浮躁,不願意紮紮實實辦實體企業,更多的是夢想通過投機的方式壹夜暴富。國企改革、股份制改革以及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發展中的不規範操作,在壹定程度上強化了社會投機。在社會高度投機的驅動下,實體經濟的運行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整個社會幾乎陷入了盲目發展虛擬經濟的狂熱之中。虛擬經濟壹直在侵蝕實體經濟利益的基礎上快速發展,壹些虛擬經濟環節甚至脫離了實體經濟的必要基礎。
第五,金融體系扭曲,偏離了服務實體經濟的軌道。中國金融體系存在五大扭曲。首先,金融服務的價格被扭曲了。銀行利率管制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高收益之間存在不對稱,民間金融和影子銀行、商業銀行的融資價格呈現雙軌制;第二是需求和供給的扭曲。公眾投資理財意識的覺醒,刺激了金融產品需求的旺盛增長,但金融產品供給不夠豐富,投資理財工具選擇有限;第三,金融資源分配扭曲。金融市場中銀行資產占總資產的近85%,而保險、基金、證券、租賃、信托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滯後;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比例,以及不同金融行業之間金融資源的規模和服務水平都是不對稱的;第四,金融市場主體行為扭曲。壹些資金需求者對資金的價格信號反應極其緩慢;普遍存在實體企業脫離實際,投資金融資產的現象;金融產品內容創新欠缺,但形式創新大行其道;第五,金融市場相對封閉。受制於嚴格的金融管制,我國金融體系無法借助外部競爭機制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自我完善的壓力和動力不足;盡管國內融資成本高,但實體經濟無法獨立使用國外的低成本金融資源。
第六,壹些虛擬經濟侵蝕了實體經濟。比如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但是交易商品的稅收和質量管理不規範,沒有稅費,沒有租金,賣假貨成本低等原因,獲得了對實體店的競爭優勢,導致了壹批實體店的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