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上蕩秋千的寓意
寒食節蕩秋千的意義是促進青年男女互相認識。
據青島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博士馬光庭介紹,寒食蕩秋千的習俗自南北朝時期就有了。《荊楚紀年》提到:“春天,壹根長繩子掛在壹棵大樹上,壹個女人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坐在上面,這叫蕩秋千。”到了唐代,蕩秋千成為寒食節的重要習俗之壹,也是壹種非常普遍的遊戲。
馬光庭告訴記者,在膠州、青島等地區,解放前,臨近寒食和清明,很多村子都要擺秋千取樂。如果沒有大樹,他們就挖坑,在寬敞的院子裏種上大木樁,搭建秋千架。以前參加蕩秋千的多是女性,也有未婚男性。“如果是已婚男人,壹般只能看,不能參與,否則可能會被村裏人指指點點。未婚青年男女借助蕩秋千這壹歡樂的遊戲相互認識,創造交流的機會。所以寒食節的秋千有壹定的社會傳播功能,這個節日也叫浪漫節。”
寒食節為什麽要蕩秋千?
清明節,古代的壹種寒食,也叫“蕩節”,歷代文人的故事和雜記中有很多“過蕩節”的記載。
五代王人禹在《開元天寶遺》中寫道:“天寶宮中至日寒食節爭立秋千,令群臣歡聲笑語為宴。皇帝稱之為半仙戲,京師士人稱之為。”
南宋孟元申在《東京夢中夢》中記載:“皇幸近水堂,設宴群臣...船上有各種軍旅劇,船上畫壹個水蕩,船尾演幾百出戲,每出都敲鑼打鼓……”
王思《宮詞》中有壹段描寫水蕩的話,說:“我妻難得見水蕩,爭得殿前珠簾。誰得了第壹名,右軍卻輸了小龍船。”
唐代詩人王維《寒食城東》說:“弓上屢鳥,蕩出垂楊。”
宋代文學家王禹寫過《寒食記》詩:“孩童時,峽中花壹蝶,他人依樹蕩。”
北宋尚書府官員梅姚晨在《梨花》詩中說:“月蕩地上,風吹蚊蝶。”
蕩秋千的註意事項
1,選擇合適的揮桿。
不同年齡的孩子,擺動幅度不同。專家說,0到2歲的孩子應該選擇馬鞍秋千,讓他們像尿布壹樣坐在上面。2至5歲的孩子應選擇壓縮輪胎的積木式座椅,因為壹體式秋千容易前後搖擺,此時孩子的控制能力還不足;只有5到12歲的孩子可以選擇秋千的材質。家長不要選擇鐵椅子,以免傷害孩子。輪胎皮做的秋千椅敲起來不那麽痛,媽咪可以優先考慮。
2.註意科學的揮桿方法。
蕩秋千的人要在秋千蕩到最低點時迅速站起來,然後慢慢蹲下。當秋千蕩到最高點時,它們又突然站起來,在最高點後慢慢蹲下,秋千蕩到最低點時突然站起來,以後重復上述動作,即秋千越蕩越高。
3.為了避免受傷,蕩秋千時要註意最基本的常識。
雙手必須握住秋千上的兩根長繩;不要從秋千上跳下來;不要把秋千蕩得太高。安全地蕩秋千可以增進友誼。就像朝鮮婦女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在人們的歡呼和掌聲中蕩秋千。他們壹會兒往上飛,壹會兒往下潛,玩得不亦樂乎。她們的長裙隨風起舞,讓她們感覺飄飄欲仙。具體的比賽方式因地而異,但有壹個共同點,就是身高是決定勝負的標準。現在有些地方在秋千的踏板下綁壹根標有大小的繩子,測量高度,決定勝負。通過蕩秋千增進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