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了解中西文化

了解中西文化

文化是壹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的產物。同時,它是壹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沈澱。確切地說,文化是指壹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準則、思維方式、價值觀等。

由於歷史淵源、風俗習慣、生活環境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異。雖然西方國家內部也有差異,但體現本質差異的無疑是中西文化的差異。整體性和個體性的區別;中西方言語的差異;價值觀和道德標準的差異;社會關系的差異;社交禮儀的差異;社會習俗的差異等。了解中西文化差異是極其必要的。

讓我們從國民性、宗教文化、禮儀三個方面來做壹個中西文化的比較。

1中西民族性格的差異

(壹)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二分法

中國傳統的宇宙觀是“天人合壹”。所謂“天人合壹”,是指人們對自然規律的遵從和對自然的崇拜。人們把自然界中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周期聯系起來,壹切都處於不斷的循環之中,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天人合壹”思想的影響下,自古以來,中國人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言語行為等方面都傾向於尋求整體和綜合。“天人合壹”的思想無處不在。比如在中國特有的茶文化中,壹盞由蓋、碗、盤組成的茶燈,代表著天、人、地的和諧統壹,缺壹不可。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西方文化主張人與自然的分離,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對立,強調“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西方文化不把人類看作自然的組成部分,而是把人類看作自然界萬物的主宰,認為人類的價值高於自然界萬物,自然界萬物都應該為人類服務,受人類支配。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所以西方人總是試圖用高度發達的科技去征服和掠奪自然。

(二)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

中西文化在國民性上的第二個差異,源於對人的觀念不同。雖然人在兩種文化的價值體系中都處於中心地位,但他們對人的理解是不同的。中國文化將人視為群體的成員,而西方文化強調個人自由意誌。

中國傳統的社會經濟形態是農耕經濟,它不僅為古老的中華民族提供了基本的溫飽來源,還創造了相應的文化環境。經濟上對土地的過度依賴限制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對集體或群體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從而形成集體主義。在社會秩序中,每個人都必須嚴格遵守和適應自己在家庭關系網絡乃至整個社會結構中所認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超越。因此,中國文化中缺乏或喪失了“自我”意識,個體的獨立人格和作為個體的地位無從談起。總之,中國人是為社會、家庭和他人而存在,而不是為自己而存在。

個人主義是西方民族性格的壹個顯著特征。西方社會遵循個人價值第壹的原則,主張個人利益為最高利益,強調主動進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強,關註個人自由和權利,並將其視為實現自我價值的積極表現。個人主義的另壹個特點是絕對尊重個人隱私。人的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純屬個人私事,不能成為交談的話題。即使是在壹個家庭裏,情侶之間也不能私自拆對方的信。

(三)中庸之道,崇尚武力

從集體主義的價值目標出發,中國文化把協調人際關系放在首位。既然和諧是最好的秩序和狀態,那麽如何才能達到“和”的理想呢?儒家認為,最根本的辦法是維護“中庸之道”。中庸是壹種調節社會矛盾,使之中立的先進哲學。道家的中道觀是壹種消極的思想,比如無為、不爭、屈尊。儒家和道家的“中道”觀念,造就了中國人平和、柔弱的文化性格,所以中華民族不打仗,不喜歡擴張和侵略。

  • 上一篇:《暗區突圍》保險箱使用技巧壹覽
  • 下一篇:如何繪制工作分解結構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