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中的文化認同。《舌尖上的中國》是通過飲食這壹媒介,將傳統文化重新展示出來的壹種方式,之所以廣受大眾歡迎,不僅僅是其令人垂涎的美食誘惑,更是大眾對美食中蘊含的親情、友情、愛情、鄉情、人情的認同和渴望。影片中的解說看似是對美食的解釋和介紹,但它不僅有文化認同的支撐,更指向文化認同的引導和隱喻,會讓每壹個有心的中國人在看到美食的同時,看到我們想要倡導的美德。《自然的饋贈》第壹集中,香格裏拉的卓瑪說:“媽媽就是不會註意身體,只會找松茸。我只是有點擔心。”壹株松茸在這裏串聯起了母親對家庭的責任,女兒訴苦方式所表達的關懷。母親煞費苦心尋找松茸,不僅是為了松茸本身,也是為了壹家人的生計。她深愛著這個家。苦和累是她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課程,也是她贏得人生,收獲家庭的方式。這個時候,吃就和母愛、家庭、責任以及中國幾千年來勤勞婦女的光輝形象聯系在壹起。
文化認同反映在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中。除夕在餃子正月十五吃燈籠,初五吃粽子塞龍舟,八月十五吃月餅賞月。中國十幾億人壹起過民族節日,可見他們的文化認同。
對傳統觀念的認同。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雖然有壹些封建殘余,但大部分都是優秀的文化和思想精華。目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落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壹是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單壹。目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對象主要局限於中小學生,教育內容以古詩詞教育為主,傳統文化中的書法、繪畫、禮儀等被忽視。二是高等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在高等教育中,大學語文成為選修課,傳統優秀文化教育嚴重缺失,“吸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強烈呼喚,實施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成為新的教育知識”;第三,社會上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是庸俗的。近年來,國學在社會上大行其道,但受市場經濟追求利益的影響,社會上壹些傳統文化教育日趨低俗,熱衷於傳授壹些急功近利的東西,忽視了傳統文化的本質和精髓,背離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宗旨。總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落後導致人們無法從傳統思想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元素,影響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