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讀時令美文,正好彌補了這個遺憾,讓我們可以超越時空,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氣和習俗,讓孩子與自然和周圍重新建立聯系。本書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為創作順序,結合15名家的24篇時令美文。通過描寫當時當地人民的生活和自然風光,還原了壹個生動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文人的審美感受。本書不僅僅局限於通過24篇美文展示充滿寫意的中國傳統文化,還在每篇美文後增加了解釋,幫助讀者深入閱讀文章。此外,每篇文章後都插入“季節點”,更深入地解釋每個季節的時間段和習俗。“文筆優美”、“節氣暗示”、“解釋”的完美結合,猶如為每個節氣勾勒出壹幅完整的畫卷。現在我們來看看中國的這幅“寫意山水”。
立春後,大地經過“雨”的洗禮和春雷的喚醒,在春分開始生長。朱自清的《春》描寫了春天萬物復蘇的盛況:草潛出土;桃樹、杏樹、梨樹,妳不讓我,我不讓妳,都開滿了花;數百只蜜蜂在花叢下嗡嗡作響,大小不壹的蝴蝶飛來飛去...朱自清運用了大量的擬人手法,給孩子帶來了壹個生動的“春天”,活潑靈動,非常貼合孩子的心理。
春天過後是壹個繁榮的夏天。“夏滿夏滿夏熱”中的第壹個夏天是“長夏”,長夏標誌著夏天的開始。作家宗璞的《紫藤瀑布》描寫了夏天百花齊放的景象。作者把盛開的紫藤比作瀑布,不斷“流淌”,夾雜著“潑水”,壹下子寫出了紫藤旺盛的生命力。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巧作者的弟弟得了重病。茂盛的紫藤撫慰了她的悲傷和痛苦,作者體會到人生就像花開花落,像流水壹樣。從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在詩人的世界裏,自然從來都不是純粹的自然。自然界的壹草壹木壹山壹水都是人心的反映,是生命的象征。
盛夏過後,又到了金秋。在多愁善感的詩人眼裏,往往是對秋天的傷感,但孩子不會對秋天傷感。秋天的橘子是紅色的,這是它們快樂的源泉。本書精選俞平伯的《打橘子》,生動地描述了作者童年打橘子的情景:“有兩三個人在裏奇列的樹蔭下仰著頭下來了”,“好的時候就吃,不好的時候就吃,要不然就吃”...這些兒童活動的細節可愛有趣,讓有親身經歷的人倍感親切,沒有類似經歷的人更是向往不已。
秋天過後,就到了壹年的最後壹個季節,冬天。汪曾祺寫的《冬天》描述了家鄉冬天的許多習俗,比如在房間裏放鎘,在床上鋪稻草,用手爐和腳爐取暖。寫冬天的菜,有黑菜,凍豆腐,鹹菜湯,簡單樸素。寫冬運會,踢毽子,抓小孩,玩“無憂無慮”。讀作者寫的風俗細節,讓人感動,讓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生活的美好和滋味。
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節氣循環。不變的是我們傳下來的習俗,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人與自然必須建立的聯系。把“舊文化”改造成“新生活”,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