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和《子同治簡》的作者司馬光並稱為“史學第二司馬”,在史學界也有著極高的歷史地位。司馬遷被後人稱為“史學之父”、“史聖”,司馬光可算是僅次於司馬遷的人物。
魯迅先生曾評價《史記》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位列此前“四史”之首,與《資同治鑒》並稱為“歷史的雙寶石”。《史記》和《子同治簡》既是優秀的歷史作品,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
中學時,我們經常從兩部歷史著作中學習片段。例如,陳涉時嘉、鴻門宴、包仁舒安等。選自《史記》、孫權的《勸諫》等。
兩本書的創作目的和思路明顯不同。
司馬遷先生寫《史記》是以“究天人,通古今之變,成家言”為宗旨的。司馬光先生是抱著“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態度寫《資同治鑒》的。
兩本歷史書最大的區別就是體裁的不同。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在記述歷史時,側重於傳記。《史記》除十表八書外,還包括十二傳、三十家、七十傳,共壹百三十篇,五十余萬字。《史記》對後世的史書影響很大。此後,歷代正史基本都采用“傳記體”的體裁。
《資同治鑒》是壹部非常典型的編年史著作。《資同治鑒》以年代為綱,以事件為旨歸編纂史書。* * *分為周濟、季芹、韓濟、吉煒、晉濟、宋濟、戚跡、季梁、陳濟、隋、唐紀。
《史記》與《子同治鑒》時間不同。
《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多年的歷史。《子同治鑒》成書於三晉之際至五代,距今已有***1362年的歷史。《史記》的時間跨度較長,而《子同治鑒》的時間跨度相對較短,重疊部分是從三家分晉到漢武帝時期。
因為《史記》和《子同治鑒》都遵循今略古詳的原則,所以《史記》寫秦漢時相對詳細,《子同治鑒》寫秦漢時相對簡略。
《史記》和《子同治簡》在寫作理念上有所不同。
司馬遷祖祖輩輩都是歷史學家,司馬遷父子最大的願望就是寫出壹部前無古人的歷史著作,實現“壹家之言”。司馬遷寫《史記》很少用“春秋筆法”和“屈筆”。《史記》沒有回避劉邦的壹些缺點,也沒有刻意抹黑劉邦的對手。
司馬光編纂《資同治鑒》時,因為沒有涉及宋朝的歷史,所以沒有太多的隱瞞。司馬光的《資同治鑒》為統治者提供了壹些參考,所以他在創作時加入了自己的壹些思想,具有非常明顯的正統思想。
《史記》和《子同治鑒》在很多具體細節上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就不壹壹細說了。
《史記》和《資同治鑒》都是中國古代史學的傑作,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是史學領域的兩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