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美學發展的三次高潮,既是美學自身的發展,也是20世紀中國文化發展三個階段的體現。這三次“美學熱”分別體現了“世紀之初的民族啟蒙與封建文化批判”、“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文化改造”和“80年代的思想解放與文化復興”。美學承擔著文化轉型或文化批判的重任,成為展現人文精神的重要窗口。因此,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可以通過考察這三種“審美熱”來反思20世紀中國文化的發展。同時也提出了這樣壹個問題:美學失去了文化旗手的功能後,如何在學科意義上構建現代美學?
第壹次“美學熱”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在這場“美學熱”中,王國維是始作俑者,他起了重要的開拓作用。王國維研究了康德和叔本華的美學思想,並將其運用於中國傳統藝術的研究,在王國維之後,中國學術界出現了壹位偉大的教育家蔡元培。蔡元培在北京大學首次開設美學課程並授課,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在他的積極倡導和大力支持下,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美學熱潮:美學和美育成為當時文化界、教育界、知識界、文學界的熱門話題;名人,如梁啟超、陳獨秀、胡適、李大釗、周作人、魯迅等人,都加入了美學討論的行列。湧現出、範、陳望道、黃、、朱光潛、宗白華、馮、馬才、蔡儀等壹批美學家。出版了大量美學專著和譯著;高校壹般開設美學課程;社會上建立了音樂、美術、歌劇和其他藝術的專門學校;各種研討會如雨後春筍,經常舉辦工作坊,邀請名人演講;報紙競相發表美學文章,自由進行學術討論。這種審美熱潮的特點是與救亡圖存、民族啟蒙、西學東漸、批判封建文化相結合。
第二次“美學熱”發生在五六十年代,是壹場因批判朱光潛美學而引發的美學討論。1956年,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號召下,《文藝報》對朱光潛的美學思想展開了批評和討論。朱光潛的自我批判文章《我的文學思想的反應性》和1956年6月的《文學報》發表後,何麟、黃、蔡儀、閔澤等人發表了批評朱光潛美學思想的文章。隨著批評的深入,批評家之間發生了認真的分析,批評家之間也相互批評。短短兩個月,《人民日報》連續發表觀點不壹的文章,審美問題成為全國人民關註的焦點。後來學術界、文藝界的人寫文章參與討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五六十年代的美學大討論。據統計,這場討論歷時9年,參與者近百人,發表論文300余篇,是建國以來學術界的壹次“百家爭鳴”。在這場討論中,逐漸形成了四大流派的觀點,即人們常說的中國美學的四大流派:以蔡儀為代表的客觀派,以呂穎、高爾泰為代表的主觀派,以朱光潛為代表的主客合壹派,以李澤厚為代表的客觀社會派。這種美學熱潮的特征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對文學美學思想的影響,形成了所謂的“實踐美學”。
第三次“美學熱”發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種“美學熱”的壹個特點是各種西方美學思想湧入中國。起初,我們所熟悉的各種主義和學術,如現象學、存在主義、分析哲學、結構主義等,都是以美學的名義引入中國的。學術界出版了大量美學著作,尤其是翻譯作品。這種“美學熱”的另壹個特點是,它標誌著思想界從“文革”的禁錮中覺醒。思想界通過美學的窗口反思扭曲異化的人性,歌頌人性的解放——從理性解放到感性解放。在此期間,美學著作成為社會上最暢銷的學術著作,美學課程成為大學裏最受歡迎的課程,美學成為文科研究生的熱門專業。直到今天,審美熱潮的余波仍在繼續。
閱讀全文|回復(0) |引用通知|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