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習俗——踩高蹺
每當春節來臨,在我國許多地方流行的另壹種舞蹈是踩高蹺。壹個個喬裝打扮的人,踩著三四尺的木高蹺,手裏拿著扇子,跳來跳去,三五成群,三個人壹起跳,引得人們仰頭歡呼。
2008年的習俗-掃塵。
臘月二十四,除塵掃房的習俗由來已久。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說法,由於“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掃除壹切“晦氣”、“惡運”。
2008年的習俗——倒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壹個由來已久的民俗。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墻上、門楣上貼“福”字。“福”字現在被解釋為“幸福”,但在過去它意味著“好運”和“好運”。春節貼“福”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民間幹脆將“福”字倒貼,表示“福已降”、“福已至”。
2008年的習俗-紅包
給未成年的小三發紅包,就是給他們帶去祝福和好運。紅包裏的錢只是為了讓孩子們開心,它的主要意義在紅紙裏,因為它象征著好運。所以,當著發紅包的長輩的面拆紅包是不禮貌的。
民間認為,給孩子壓歲錢,當邪靈或“年”傷害兒童時,兒童可以用這些錢賄賂他們,將邪惡轉化為好運。
新年習俗-新年祝福
拜年是中國的傳統民俗,是人們辭舊迎新,互相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在古代,“拜年”壹詞的原意是給老人拜年,包括給老人磕頭,祝賀新年快樂,問候他們的生活。如遇同輩親友,也要敬禮祝賀。
新年問候通常從家裏開始。初壹早上,晚輩起床後要先給長輩拜年,祝他們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拜完後,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
春聯,壹年中的習俗。
春聯起源於符濤。“符濤”是壹個長方形的紅木板,懸掛在門的兩側,在周代。
五代時,西蜀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寫對聯。在宋代,春聯仍被稱為“符濤”。王安石詩中有“家家最窄日,新桃總換舊桃”之說。到了宋代,桃符由紅木板改為紙,稱為“春貼”。
到了明代,符濤改名為“春聯”。朱元璋微服出城時,路過壹戶人家,看到門上沒有貼春聯。他去壹問,知道這是壹個朱元璋的專殺豬人,特意為太監寫了壹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之路,壹刀斬盡根。”相關性和幽默。經過明太祖的倡導,春聯從此成為壹種習俗,流傳至今。
2008年的習俗之壹——守歲。
在我國,人們有在除夕放哨的習慣。看新年從吃年夜飯開始。這年夜飯要慢慢吃,從點燈籠開始,有的家庭要吃到深夜。南北朝時,吃年夜飯是習俗。
守歲的習俗不僅包含了對似水流年的告別和懷念之情,也表達了對即將到來的新年的美好希望。所以大詩人蘇軾寫下名句“守歲”:“明年無壹年,吾憂廢;今晚盡力而為吧,年輕人還能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