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文化是在壯族人民的生產勞動中產生的,因此壯族文化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壯族最流行的舞蹈是壯族的扁擔舞。扁擔舞雖然是用勞動工具表演的,但卻蘊含著濃厚的勞動氣息,是壯族人對生活的熱愛和表達。
鋼管舞是壯族傳統民間舞蹈,由拍子舞演變而來,壹般由女性表演。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縣的臨江、蘇迪、安陽鄉和馬山縣的白山、古寨、方嘉鄉。這種舞蹈在春節期間最受歡迎,它寄托了群眾渴望來年豐收的希望。
壯族的扁擔舞,又叫“打魯列”、“鼓浪”、“打浪”(都是壯語音譯),是群眾自娛自樂的壹種民間舞蹈形式。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玩撐桿跳就更好了。玩鋼管舞的時候,至少四個人壹組,最多十個八個人可以在鋼管舞,在長板凳上互相敲打。
起初鋼管舞是用木板,蓋在米缸上,用桿子打。因為石槽太重搬不動,就慢慢改成了長板凳。每年農歷正月初壹到十六,村村通扛竿,過了十六就不玩了。有的地方用竹竿代替木桿和扁擔,在竹竿兩端系上幾枚古銅錢,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吉祥如意等等。聲音清脆,好聽。
鋼管舞每年農歷正月初壹到元宵節都會表演,場地在村前。表演者有四個,六個,十個,二十個,大部分是偶數的女性。在表演過程中,每個舞蹈演員手裏拿著壹根桿子面對面站著,周圍是壹個壹英尺多長壹英尺多寬的木槽或板凳。舞者們用嘴喊著,上下左右互相擊打,模擬農活中耙田、插秧、舀水、收割、脫粒、礱谷的姿勢和動作,邊玩邊唱邊跳。
舞者有時兩人壹組打,有時四人互相交叉,有時多人壹起打;有站、蹲、撲、翻、打等。,有輕有重,有強有弱,有快有慢,動作剛勁優美,整個舞蹈自然清新。可見,竿子不僅是壹種普通的勞動工具,也是壹種舞蹈的節奏性樂器。有的地方不用扁擔或木杵,而是用竹竿,在竹竿兩端系幾枚銅錢,聲音清脆悅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