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經濟環境是充分發揮金融體系功能,實現與金融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金融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中國銀行業是金融業的主體,是融資的主要渠道。銀行業擁有的資產是證券業和保險業的6倍以上,融資比例占國內融資的90%以上。毫無疑問,銀行業的發展對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至關重要。另壹方面,銀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整個經濟社會的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經濟的高速增長使銀行業積累了巨額資產,改革開放20多年的成就證明了這壹點。然而,經濟轉型和金融環境的惡化也使銀行業承擔了大量的改革成本。據數據顯示,2003-2005年,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形成的原因中,銀行內部管理占20%以上,而外部金融生態環境占近8 0%。金融生態環境最差和最好地區的不良資產比率高達10倍。金融也是經濟的助推器和晴雨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流動依賴於金融生態。如果金融生態好,會有更多的信貸資金流向這裏,形成資本積累的“窪地效應”。反而會導致資本外流,削弱經濟的競爭力。因此,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促進經濟和諧健康發展,是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充分發揮金融融資和優化資源配置功能,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
營造誠信環境
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是構建良好金融生態環境的基礎。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氛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輿論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守信的榮譽和失信的恥辱成為人們的知識。除了公示守信者,金融部門還可以簡化貸款手續,實行優惠利率,適當提高授信額度,確保貸款等金融服務及時到位。對失信、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企業或個人,要公開曝光,列入黑名單。銀行不向黑名單人員貸款、開戶或結算。這樣可以鼓勵失信者主動守信,守信後也可以享受守信者的待遇。
建立良好的法律環境以確保
要不斷完善各項金融法規,盡快制定能夠保護銀行業合法權益的法規。司法部門要依法行政,依法辦案,增加威懾力。對失信者的制裁更加嚴厲,讓失信者付出的代價更重,把銀行的損失降到最低。讓不信的人嘗嘗不信的苦,早日成為信徒。
加強管理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推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銀行改革的目標,也是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的內在要求。目前,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內控機制不健全,考核機制不完善,制度執行不嚴格。中小銀行業金融機構風險突出,金融創新能力不足,對地方小企業發展支持不足,農村金融服務單壹薄弱,嚴重制約了銀行業經濟核心作用的發揮。因此,必須加快銀行業自身的市場化改革,建立科學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明晰產權關系,構建有效的內控機制,使銀行真正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貫徹依法經營的理念,合法審慎經營,使銀行成為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的排頭兵和受益者;積極開展金融創新,合理改革銀行業金融機構,促進對中小企業和三農經濟的信貸支持;利用好相關政策,特別是國家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的優惠政策,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支持,盤活不良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