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回到主題。應該說,日本的搞笑文化元素和“為物哀的思想”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它們有著相似的根源。
首先,“存在決定意識”是真的,日本的這種文化和他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日本是壹個島國,生活環境狹窄,自然資源相對貧乏(尤其是古代),地震頻繁,美好的東西容易消失。另外,日本的社會是壹個充滿矛盾的社會,很容易產生焦慮感和悲傷感(註:在這方面,我建議妳去看壹部日本電影《日本沈淪》)。
當然,日本文化也不全是醜陋的,他們也有美好的壹面,但這種美好也應該被認為是壹種“悲傷的美好”比如櫻花。櫻花是日本文化和文學中的壹個主要意象,在日本人眼中,最美的景色確實是它雕謝時的景象。所以——大概是受他們的生活現實和生活環境的影響(所謂的不安全感)——日本人欣賞生命的雕零,承認這種雕零是美好的,相信生命會在死亡的那壹刻在生成中發光,“藝術的終極是死亡”(對此,推薦壹部電影《被囚禁的紋身》)。妳聽過《小櫻》這首歌嗎?從這首歌的曲調和歌詞中,也可以略知他們的上述文化心理。同時,讓他們產生的是壹種遊戲心態。
所以,因為美好的東西都是易腐的,所以他們有壹種“物質的悲哀”,就是欣賞壹種雕零,認可這種雕零是美好的,甚至認為只有這種雕零才是壹種美好。
同時因為美好的東西容易腐爛,所以有壹種博弈的心態。下層平民長期受統治階級的壓迫,產生了壹種近乎小醜的狂放的、顛覆性的文化表達,稱之為“幽默滑稽”。(而且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發現,上篇提到的日本浮世繪文化,以及這段時間以來的所謂SM文化,都可以認為是上述根源造成的。)
其中,在精英階層中,為物哀的思想較多;在平民階層,有更多的搞笑文化藝術形式,比如藝術能力,在苦難中獲得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