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建築風格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在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州隨處可見清新活潑的巴洛克建築;而在德國北部,大多是莊嚴嚴謹的哥特式建築。各地的建築都離不開其他區的文化傳統。但就城堡和教堂的建築風格而言,除了地域差異之外,還有壹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建築的時間差,因為在歐洲的歷史發展中,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明顯不同,可分為羅馬式建築、哥特式建築、巴洛克式建築、文藝復興式建築和古典主義建築。不同時代建造的教堂必然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比如位於德國南部巴登-符騰堡州的弗賴堡大教堂,建於1340年,是哥特式時期(1200 ~ 1500)歐洲最精致迷人的建築。它是典型的科隆聖彼得大教堂(建於1400)。這種建築整體直上,塔尖直指天空,給人壹種擺脫了世間壹切負擔的感覺。羅馬式建築(Romanesque architecture)的建築風格在外觀上層次分明,門、窗、拱廊呈半圓形、桶形或十字拱形,給人以厚重、堅實、穩重的感覺。施派爾的紀念教堂,塔高96.75米,是德國最大的羅馬式建築。作為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築的典型代表,有班茲、赫塔爾修道院教堂、十四聖大教堂和斯坦加頓附近的維斯教堂。這種建築外觀華麗,線條曲折,光線昏暗,整個建築給人壹種氣勢磅礴,生機勃勃的感覺。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二世在波茨坦建造的“無心宮”可以算是洛可可建築中的壹顆明珠。
羅馬式建築(Romanesque architecture)又稱羅馬式建築,是公元9世紀至65438+3世紀初的壹種建築風格,因采用古羅馬風格的卷和拱而得名。羅馬建築以教堂為主。主要特征是厚厚的磚石墻,狹窄的窗戶,半圓形的拱門,層層挑出的門框裝飾和高高的塔樓。羅馬式建築教堂給人以雄偉莊嚴的印象。蠕蟲大教堂是羅馬式建築的典型代表。
Gotik是13到16世紀流行的建築風格。它最早出現在法國,後來傳入德國並發揚光大。哥特式建築多為教堂,也有市政廳等世俗建築。其特點是大量使用線條輕盈的尖拱、挺拔的尖頂、輕盈透明的飛拱和鑲嵌著彩色玻璃的細長花窗。此外,北德國還有很多磚砌的哥特式教堂。
巴洛克藝術風格起源於意大利。德國建築師將意大利巴洛克風格與德國民族建築風格相結合。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已經成為歐洲建築史上的壹朵奇葩。這主要用於教堂和宮殿。它的特點是造型柔和,運用曲線和曲面,追求動感,喜歡華麗的裝飾和雕塑。巴洛克風格在教堂中有表現神秘宗教氣氛的作用,用在宮殿和豪宅中給人壹種富麗堂皇的奢華感。德累斯頓的皇宮教堂和維爾茨堡的主教宮殿是巴洛克建築的兩個例子。後來在巴洛克風格的基礎上發展出壹種精致細膩的建築裝飾風格,叫做Rokoko。
Klassizismus流行於18世紀下半葉和19世紀。當時人們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推崇古希臘羅馬文化。建築方面,古希臘羅馬的柱廊、廟宇、凱旋門、濟公柱等都成為效仿的榜樣。古典建築風格主要是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壹些紀念性建築。柏林的勃蘭登堡門就是其中之壹,它是以雅典衛城的大門為原型的。
文藝復興是隨著人文主義的出現而出現的壹種建築風格,最早興起於意大利,從公元16世紀開始在德國流行了大約壹百年。它註重建築輪廓的整潔、統壹、比例和有序。構圖中間突出,兩個皇帝對稱。有時在窗戶之間有壁龕和雕像。在德國,文藝復興風格主要用於世俗建築,如市政廳、宮殿、富商住宅等。最成熟的建築範例是奧格斯堡市政廳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