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因不同的社會制度、民族文化傳統和教育理念而異。《學記》提出“建軍民,教學為先”,即用教育化民為俗,為統治者服務。
“當夜風雅,是為官之始”,“學而優則仕”,即以為官為誘餌,培養恪守倫理原則的“聖賢君子”。大學提出的“三個方案”和“八項措施”也體現了這壹理念。
2.現代教育的目的。
現代教育的目的重在培養科技人才。從強兵富國強兵的願望出發,經歷了洋務派的“培養技術人才”到蔡元培的“五育並舉”培養完善人格,教育目的不斷註入新的內涵。
3.建國後的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對教育所培養的人的素質和規格的總體設想和規定。壹方面規定了受培養人的身心素質,即受教育者的人格結構,包括知識、品德、智力、體力的發展。
另壹方面規定了培養出來的人要滿足什麽樣的社會需求。學術界還在討論素質教育的含義,壹般認為是:全面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識教育,個性和主動性的發展。
擴展數據
特性
1,壹般性和抽象性
教育的目的往往是抽象的、籠統的,而不是具體的、特殊的。比如“發展人的理性”、“培養民主社會的合格公民”等可以稱為“教育目的”,但“養成鍛煉身體、註重衛生的習慣”、“正確回答美國總統的選舉方法和程序”等表述不能稱為“教育目的”。
因為具體而特殊,所以稱之為“課程或教學的目標”更為恰當。壹般來說,從抽象和概括的程度來看,“培養目標”比“教育目標”更具體、更特殊;“課程與教學目標”比“培養目標”更具體、更特殊。
可以說,抽象概括的教育目的是通過“培養目標”和“課程與教學目標”層層具體化的,其關系表現為壹般與個別、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2.理想和結局
教育目的的表達始終滲透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們對理想生活和理想社會的看法和理解,具有強烈的超越現實生活的性質。
例如,在教育史上,許多教育家把“人的全面發展”或“個人所有才能的充分發展”作為教育的最高目的。像這樣的教育目的表述,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完全超越了現實,甚至是高不可攀,無法完全實現的。
但是,正是因為這種理想性和不可接近性,教育目的才有了精神訴求。記住,教育目標的實現是長期的,短時間內能實現的肯定不是“教育目標”,而只是課程或教育目標。
百度百科-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