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18世紀結束後,這種刀裝逐漸流傳到了清朝的各個部隊。護手附近的刃寬約3厘米,中間逐漸收窄至2.95厘米,在副刃尖達到最大寬度3.3厘米,然後優美的曲線在主刃尖交匯。
刀尖的形狀和刀體的輪廓鍛造精準,經過完美的熱處理工藝,輕輕敲擊刀體就能聽到石頭悠揚悠揚的聲音。而它體面的長度和出色的手感也說明了它無疑是壹件實用的武器。這把刀刀寬無血槽,為制刀者充分展示其金屬鍛造技藝提供了最佳平臺。
上面的鍛造紋理經過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軍械部研究員菲利普·湯姆先生的精心打磨後完美呈現。刀身采用了兩種罕見的鍛造工藝:壹種是典型的西藏冷兵器水紋——但這種鍛造紋在西藏以外生產的冷兵器中非常罕見,靠近刀尖的水紋側面的“背”紋顯示其並未被截斷損壞。
另壹方面,采用旋轉焊接工藝,刀體鍛造非常緊湊。將至少四塊不同類型和硬度的鋼絞焊在壹起。特別值得壹提的是,在兩種不同工藝鍛造的葉片的葉片部分,“流紋”壹側硬度高的高碳鋼部分延伸至“旋焊”壹側,與“旋焊”部分緊密結合,既保證了實用性,又充分發揮了高超的鍛造技藝。
手柄部分,簡單修理後,在不開尾鉚的情況下,更換了木質補丁,重新捆綁了舊的手柄繩。另外在手柄尾部加了壹條手工編織的絲綢手繩。這把清代中前期的雁翅刀,鞘為黑色粒面革。
裝具由銅制成,和大多數回流焊劍壹樣,都經過了清洗,恢復到了最初的完美狀態。它手工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刀鏟處雕刻著兩顆龍玩珠;尾部鉚釘為四瓣花圖案。但整體更多的通雕裝飾,說明其水平高於同時期的普通官員。
另外這個刀鞘很有意思,外面包著黑色粒面皮革。這個劍鞘之所以有意思,是因為在清中葉大量刀劍使用鯊魚皮劍鞘的時代,這把劍的主人卻堅持使用清初流行的粒面革,壹方面顯示了那個時代的復古時尚,另壹方面應該是調和了清初的刀鞘,或許是為了表達主人對清朝鼎盛時期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