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稍有變化,始於十二月初壹。周朝將新年的開始提前了壹個月,也就是11月的第壹天。秦始皇又提前了壹個月,把十月的第壹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直到漢武帝元年(公元前104年)才把正月初壹作為夏朝元年,並把這壹天定為元旦,此後中國壹直沿用。
民國初采用公歷,每年1的日期定為元旦。於是,中國傳統的農歷正月初壹這壹天就改名為“春節”。
因為我們的傳統歷法是以農時為基礎的,所以叫“陰歷”。因為農歷產生於夏朝,所以又叫“夏歷”。相對於公歷或陽歷,我們也稱自己為基於傳統歷法的“陰歷”,天幹地支配合歷年,加起來有三個名稱。
每年農歷的第壹個月,我們稱之為“正月”。這個“正”字的發音應該是“正確的”正。但我們都把它解讀為“長征”的標誌。為什麽?原因源於秦朝。
秦始皇的名字叫李政,“正”和“鄭”的發音是壹樣的。因為皇帝是天下第壹人,他的名字不能叫,這叫忌諱。那麽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呢?秦始皇死後,命令天下人把月亮的讀音糾正為“收月”。
我國在采用公歷之前,壹直使用農歷。中國的農歷是把太陽照在地球上形成的節氣和月亮的變化結合起來創造的壹種陰陽歷,所以很科學。平均壹年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直到現在,民間仍稱大月亮為“最大的成就”,小月亮為“最小的成就”。
加起來,壹年就是354天或者355天。這和農歷的方法是壹樣的。因為每年比太陽年-回歸年少11天,也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如果永遠這樣下去,時間就差了,會影響歷年和農時。
所以中國聰明的人每19設置7個閏月,那麽有閏月的壹年就是383或384天,與沒有閏月的壹年持平,每年還是365或366天。
為了方便計算和記憶,中國人創造了十個天幹字和十二個地支字相互匹配,每六十年為壹個循環,永不停歇。因此,不存在“公元前”或“公元後”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