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是中國梆子聲腔的壹個重要分支,形成於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在清朝光緒初年進入鼎盛時期。河北梆子不僅善於表現歷史題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在舞臺藝術上,無論在音樂、表演和舞臺藝術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和明顯的提高。
因此,河北梆子是明亮的,充滿活力的,華麗的,委婉的。流行於河北、天津、北京及山東、河南、山西部分地區,已成為中國北方最具影響力的傳統戲曲之壹。在其鼎盛時期,河北梆子還傳入中國東北三省、江淮地區及俄羅斯、蒙古民族。
2.晉劇
山西戲,即山西梆子,是中國北方的壹個重要劇種,又稱中路戲,是中國的壹個傳統劇種。因山西中部崛起的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太原而得名。晉劇的特點是旋律委婉流暢,曲調優美醇厚親切,清澈質樸,具有濃郁的晉中地方風味和獨特的風格。
3.黃龍戲
黃龍戲是吉林省農安縣的地方傳統戲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黃龍戲的雛形出現在19年底。因遼金時農安縣為黃龍府,1959年正式命名為黃龍戲。
黃龍戲以“此地之影”(當地民間藝人俗稱地方皮影戲)的音樂為基礎,融合了東北地區民間小調、戲曲曲牌、皮影戲專用調、薩滿調、靈調等多種音樂,形成了獨立的劇種。它具有高亢、粗獷、質樸、清新、細膩的獨特唱腔和音樂風格。
4.秦腔
秦腔又稱梆子戲,是中國西北地區的傳統戲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陜西、甘肅在古代屬於秦國,所以被稱為“秦腔”。因早期秦腔表演常以棗梆子為伴奏,故又稱“梆子戲”。
秦腔形成後,流傳到全國各地。因其成熟完備的表演體系,在各地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戲劇。影響,並直接影響了梆子戲成為梆子戲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巧簡單、粗獷、豪放、誇張,富有生活氣息,技巧豐富。
5.淮劇
淮劇又稱江淮戲、淮劇,是壹種古老的地方戲,發源於江蘇省淮安市、鹽城市何麗霞地區,發源於現代上海,現流行於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區。
清代中葉,在淮安府(今鹽城、淮安)和揚州府壹帶,由農民號子和田歌的《苗強》、《楊渺調》發展而來的說唱形式“門嚷”在當地民間流行。壹人獨唱或兩人對唱的形式稱為“二克子”,只用竹板擊掌。
淮劇後與蘇北“香戲”合演,後又受徽劇、京劇(通稱為徽家客)影響,逐漸豐富了唱腔、表演和劇目,形成了淮劇。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