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湘橋會:在江蘇宜興,七夕上有湘橋會的習俗。每年七夕,都會有人來參與,搭建香橋。所謂香橋,就是用各種又粗又長的裹香(線香裹紙)做成的長四五米,寬半米左右的橋。它配有欄桿,用五色線制成的花朵裝飾。
2.接露水:在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的露珠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果把它放在眼睛和手上,它能使人變得敏捷。
3.拜七姐妹:七月七日的七姐妹會在廣東常被稱為“拜七姐妹”,在福建和臺灣被稱為“拜七母親”。舊時廣東慶祝七巧節非常熱鬧。宋代劉克莊曾寫過壹句詩:“瓜果有拳福,喉頭賣聲。廣東人很聰明,燈火到天明。”
節日來臨前,姑娘們提前準備好各種花式玩具,用通草、彩紙、芝麻、米粒等做成各種花、水果、仕女、器皿、宮廷模型等東西。把種子和綠豆泡在小盒子裏,讓它們發芽。花蕾長到兩寸多長時,用來祭神,稱為“拜仙鶴”、“拜神”。
有的還會組織大家聚集在宗鄉會館,放下各種五顏六色的香案,祭奠牛郎織女。“香案”上擺滿了鮮花、水果、胭脂粉、紙花衣服、鞋子、日用品和刺繡品等等。
4.鬥技:七夕鬥技,判斷壹個善鬥者是否善鬥的方法,主要有“穿針求巧”、“喜歡蜘蛛要巧”、“月上穿針”、“輸巧”、“夜鬥巧”、“拋針測巧”等幾種形式。
5.穿針為巧:穿針為巧也叫“比賽小聰明”,即女子在比賽中穿針。他們紮彩色線,穿七孔針。他們穿得越快,就越乞求聰明。穿的慢的叫“失巧”。失去聰明的人要把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聰明的人。《西京雜記》說:“漢代女子常於七月七日在金凱樓穿七孔針,人有Xi之誌。”?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