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我的家鄉內蒙古赤峰的傳統習俗,每年從正月十四持續到正月十六。正月十四稱為“人燈”,正月十五稱為“神燈”,正月十六稱為“鬼燈”。
撒燈就是把小米米糠炒熟,泡在煤油裏,把報紙等廢紙剪成豆腐塊大小的方塊,在紙的中央捏壹把浸過油的米糠,省下四個紙角,用力壹扭,再把紙團蘸上煤油,壹盞燈就做好了。人們也用浸泡在煤油中的玉米芯、松果等材料做燈。成千上萬個這樣的小燈裝在籃子裏。在院內,院外,街村邊上,只要是日常生活的地方,都要獻上壹兩盞燈,燒些紙錢。
第壹個月撒燈
在第壹個月的第十四天,人們扔燈籠。這壹天,家家戶戶都在自家院子裏灑燈,寓意人丁興旺,兒女滿堂。正月十五撒神燈,意為祭祀各界神仙,焚香供品,沿街撒燈籠,祈求壹年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比如壹盞池塘燈,壹盞送水給神的燈,保護洗滌者和玩耍的孩子安全,不被淹死。
路邊燈,給路神壹盞燈,保佑老人小孩走路安全,不要摔倒。土地廟燈,給爺爺奶奶壹盞燈,祝福風調雨順。此外,菜園、田地、水井、豬圈、牛棚前都有壹盞燈,既是為了感謝神靈在最後壹年的保佑,也是為了祈求來年人畜平安、莊稼豐收。
正月十六,人們給祖先送燈籠,大人小孩撒燈籠上山,到墓前祭祖。那天晚上,燈光沿著山路蜿蜒而上,像天上的星星壹樣閃爍。大人小孩在墓前磕頭祈禱,祈求祖先保佑。長輩會給晚輩壹壹介紹祖先的往事。
如今看來,給祖先送燈籠不僅能表達對祖先的懷念和思念,還能起到促進家庭和睦、連接親情友情、教育後輩感恩孝順的作用。這樣,鄉土社會的家國情懷和譜系就被完整地代代傳承了下來。這大概就是曾子在《論語》中所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