搟面團時,面團越滾越圓越均勻,越顯示出搟面杖的功夫。當妳得意的時候,會在欣賞傑作的同時,撒上壹層幹粉,用搟面杖敲出壹連串的鼓,有點敲鼓的效果。可惜這種場景只能在壹些小城市甚至農村的餐館裏看到。那裏的師傅對城裏用壓面機揉面、搟面、成型(刀削面、餃子皮、餛飩皮)的“機械化”操作十分鄙視:“那種面有嚼頭嗎?”他們對面食的傳統要求只有壹個:有嚼頭。這和過去生活的艱辛有關系。吃的食物得餓著,但用醫學語言來說不容易消化。比如煎餅、嘬饅頭等,不僅有嚼勁、餓,而且存放壹段時間後也不容易變質。
在所有搟面皮的工作中,包子是最好的。且不說皮子的厚度,壹次包不了多少,短時間內工作就完成了。就數餃子皮和餛飩皮的麻煩,搟的均勻薄,量大。壹個人吃20,三個人就60,滾壹會兒。這兩種皮膚的要求是不壹樣的。餃子皮中間壹定要有臍帶,稍微厚壹點,避免煮的時候掉底。餛飩皮薄,因為太滑,用澱粉卷起來。麻煩就是麻煩,比外面壹個個壓出來的鐵煙桶強壹萬倍。
因為面食的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搟面杖,大小和重量也有很大差異。家裏最常用的直棍長約30厘米。搟餃子皮和餛飩皮可以,搟刀削面或煎餅不行。妳得用50-60厘米甚至更長的搟面杖。我曾經在壹個北京老朋友家裏見過他祖傳的紅木搟面杖。它是暗紅色的,有光澤,壹米多長,像玻璃壹樣厚,放在我手上很重,大約65,438+00公斤。壹次可以搟4、5公斤的面,因為重又特別,搟出來的面又勻又細。輪到他們自己搟面了,早就擱置了,估計也沒幾個人能動這個大家夥。壹位好的收藏家曾出價壹萬元,被婉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