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國勞動力市場還處於發展階段,不成熟,信息傳遞不完全,市場競爭不充分。再者,中國經濟正處於高速增長期,從1991到2001年均經濟增長率約為9%,產業結構也處於調整過程中。而且每壹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要經過三到四年的大學學習,才能進入勞動力市場,這就帶來了高等教育的滯後效應。壹系列的社會、經濟、教育條件和文化傳統都會帶來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科學研究高等教育規模結構與經濟規模結構的關系,高等教育需求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關系,不僅可以反映如何使高等教育的規劃達到最優效率,而且可以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為個人和政府投資高等教育提供決策依據。(來源:南豐公益學院)
高等教育經濟學作為壹門交叉學科,不僅是教育工作者關註的重要研究領域,也是知識經濟與高等教育的關系、人力資源開發與高等教育的關系、高等教育的公平與效率等問題關註的焦點。另壹方面,高等教育經濟學家也不時將研究視野轉向經濟學和金融學領域,並與之融合。比如對高等教育的投資,不僅可以獲得社會效益,而且有明顯的溢出效益。此外,在產品屬性上,高等教育的產出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因此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仍然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資金來源。那麽,高等教育財政撥款在公共財政中的地位自然受到高等教育經濟學家的關註。在公共財政體系中建立有序、規範、穩定的高等教育財政撥款制度,仍然是21世紀初高等教育經濟學研究的壹個重點。
另壹方面,在我國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已經廣泛實施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關註高校的學費問題。特別是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和財政資金的緊縮,高等教育成本補償成為重要的非財政融資渠道。在這種情況下,制定合理的高等教育學費水平,提供有效的學生資助措施,是高等教育財政政策中不可忽視的問題。深入研究這個問題是高等教育經濟學家的職責。
此外,民辦高等教育是作為我國公立高等教育的壹種補充形式出現的,是為了滿足公立高等教育無法滿足的對高等教育的有效需求而產生的。它的出現和發展不僅反映了居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反映了另壹種形式的成本補償。民辦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與勞動力市場聯系更緊密。他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更能反映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因此,對民辦高等教育各方面的研究也是高等教育經濟學必須面對的課題。
展望未來,高等教育的規模發展、結構調整、辦學效益和質量提高與社會經濟體制、結構和制度環境密切相關。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制度變遷和結構調整的今天,高等教育經濟學的研究者面臨著更多的研究機會,教育經濟學的發展也將隨著研究的豐富而豐富和成熟。我相信,我們的努力將會開出更加燦爛的花朵,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高等教育經濟學的研究將會更加繁榮和富有活力。(來源:南豐公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