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歷7月15日中秋節期間,佛教徒舉行慶祝儀式,即“盆景節”,慶祝中秋節不僅是為了祭奠已故的親人。對於佛教徒來說,這也是壹個紀念目連的日子,以贊美他的孝心。民間舉行造船、放蓮花燈、打蓮花燈、祭祖、唱“滎經戲”等活動。荷花燈和荷花燈作為照明的重要道具出現。過去,人們點蠟燭,點油燈。燈代表智慧,驅除黑暗,智慧照亮生活。在更深的意義上,它代表著燃燒自己,照耀他人。
擴展數據:
中秋節,俗稱7月30日,石鼓,鬼節,齋古或地觀節,是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為7月14日),它與上元節和夏媛節壹起被稱為三元節。它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國家和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祭祀死者、放河燈、燒紙錠的習俗。中秋節、除夕、清明節和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中秋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緬懷祖先的文化傳統。?
在先秦時期,七月上半月是壹個在初秋慶祝豐收和回報大地的節日。壹些莊稼已經成熟,所以人們被要求祭拜他們的祖先,並提供新稻等祭品,以向他們的祖先報告秋成。道教認為,7月30日是當地官員的生日,在這壹天他們祈求罪赦,所有的鬼魂都將從冥界釋放出來,死去的祖先可以回家團聚,所以它也被稱為中元節和鬼節,在佛教中被稱為波尼節。民間壹般會進行祭鬼、祭祖、薦食等活動。
祭祀祖先,適時薦食,在我國南京、江淮地區也稱為“齋合谷”。舊時僧人在河邊超度魂魄,將紙蓮燈籠放入河中,故又稱“齋合谷”。在過去,整個中秋節是壹個以崇拜鬼魂為中心的節日,這成為中國最大的民間節日之壹。2010年5月,文化部在香港特區申報的“中秋節”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