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新媒體與信息網絡的市場背景

新媒體與信息網絡的市場背景

1.互聯網改變了傳統媒體的生存格局,傳統媒體逐漸向新媒體轉型,新媒體人才成為媒體機構的“搶手貨”。

互聯網改變了媒體的生產方式和生存形態。報紙逐漸向網絡版、手機版轉型,甚至出現了“報紙消亡”的趨勢。廣播電視不再拘泥於傳統的頻率和頻道,而是創造了網絡廣播和網絡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和制作已經完全進入了網絡時代。媒體技術推動下的新媒體發展已經滲透到媒體的每壹根神經。網絡逐漸成為收集、傳播和消費信息的主要渠道。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習慣和思維方式。融合了傳統媒體先進成分並由現代傳播技術推動的新媒體成為信息時代新聞傳播的發展方向和傳播理念,新媒體人才成為媒體機構的新寵。

2.信息時代各級機關新媒體傳播人才緊缺,市場缺口非常大。

信息也是生產力,信息傳播是任何機關維持正常運轉、樹立政府形象、擴大自身知名度、拓展業務範圍的關鍵策略。原來的宣傳部門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信息傳播的需要。宣傳部門依靠原有的騙、騙、堵、壓等手段,並沒有封鎖信息,反而影響了單位的社會形象。然而,現有的宣傳和公關機構大多停留在傳統媒體的概念上,缺乏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技術的新媒體人才。由於高校專業設置與經濟發展和市場變化不同步,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滯後。開設新媒體專業是根據人才市場結構調整的明智之舉。

3.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各種所有制企業的發展,特別是跨國公司的推動,準確、快速、全面地傳播公司綜合信息的經濟價值日益凸顯,對綜合信息人才的需求成為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新媒體人才已經成為公司和企業的“生產要素”,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廣告和宣傳,它們涉及到公司的產品、服務、消費者的組織結構、社會環境等綜合因素的考慮。它已經成為公司和企業利用現代通信技術對未來進行科學規劃的“無形資產”。

4.高校傳統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新需要,調整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大勢所趨。

我國新聞傳播教育起步較晚,培養方式參差不齊,跟風、模仿、粗放,創新、特色、集約較少,導致我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和格局嚴重失衡,特別是壹些中等規模高校的“裝配式”培養模式,導致新聞傳播人才“拔苗助長”式生產,既滿足了當時新聞傳播人才的需求,也為新聞傳播人才的深入發展奠定了基礎。如何調整整合新聞傳播專業原有的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使學校培養的新聞傳播人才能夠適應和滿足社會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成為高校能否順利轉型的關鍵,而新聞傳播是其中最為顯著的學科之壹。新媒體傳播雖然在大方向上仍屬於新聞傳播學範疇,但其學科設置的主體框架、人才培養方式、課程所包含的新技術成分都與過去有較大不同。新媒體傳播專業註重人才的創新性、綜合性、技術性、實踐性和可塑性。新媒體本身意味著該專業是壹個開放的學科體系,融合了現代傳播學的最新成果,與時俱進,與社會發展同步,及時創造新的理論。

  • 上一篇:如何推廣壹個新品牌?
  • 下一篇:栗子蛋糕的制作方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