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早期的古人是如何冶鐵的?有流程嗎?

早期的古人是如何冶鐵的?有流程嗎?

據了解,中國最早的鐵器是河北出土的商代鐵刃。後來證實是由鎳含量高的隕石鍛造而成。此外,北京平谷還有壹把隕星刃,河南還有壹把商代晚期的青銅兵刃。

公元前6世紀左右,中國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塊煉鐵和生鐵冶煉兩種工藝幾乎同時產生。原煉鐵爐由石堆煉鐵法改造而成。在土裏挖壹個坑,周圍用石頭堆起來,這叫地爐。鐵礦石和木炭在地面爐中通過自然風逐層燃燒,利用木炭不完全燃燒產生的壹氧化碳將鐵礦石中的氧化鐵還原成鐵,冷卻後取出鐵塊。這種煉鐵方法叫做塊煉鐵。其爐溫約為1000攝氏度,與純鐵的熔點(1534攝氏度)相差甚遠。塊狀煉鐵得到的鐵屑比較疏松,但不堅韌,雜質多,實用價值不大。後來經過不斷的實踐,發現把鐵加熱到壹定溫度,反復鍛造,就可以把鐵擠壓出來,鐵的機械性能就提高了。古人在反復鍛造鐵塊的基礎上,獲得了將鐵塊滲碳成鋼的經驗。由於塊狀煉鐵質量不牢,滲碳塊狀煉鋼太硬,人們發明了煉鋼的淬火工藝,進壹步提高了塊狀煉鋼的機械性能。

從戰國到西漢,生鐵和熟鐵並行發展。早期的鑄鐵都是白口鑄鐵,鑄造性好。而碳以化合碳的形式存在於鐵中,使生鐵脆硬,不耐沖擊。所以在戰國早期,人們創造了白口鐵軟化。即通過長時間加熱,使白口鐵中的碳化鐵分解為鐵和石墨,並消除大塊滲碳體,對提高鐵的韌性起到很好的作用。

西漢的“百煉鋼”技術是在滲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的特點是增加了反復加熱鍛造的次數,不僅加工成型,而且夾雜物減少、細化、均勻化,大大提高了鋼的質量。西漢中期,又出現了鋼煎,即把生鐵煎成半液態、半固態,並加以攪拌,利用鐵礦物或空氣中的氧氣進行脫碳,以達到所需的碳含量,經反復熱鍛,制成鋼材。這樣省去了麻煩的滲碳過程,使鋼結構更加均勻。炒鋼的發明也打破了以前生鐵不能轉化為熟鐵的邊界,使原來的兩個工藝體系得以溝通。成為統壹的鋼鐵冶煉技術體系。

  • 上一篇:無紡布袋簡介
  • 下一篇:春節假期延長至十天如何可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