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是羅貫中用大量筆墨塑造的人物,可以說是貫穿整部小說的人物。徐天打獵的時候,拿著刀出來說:“我要砍曹操。”在關羽看來,曹操侮辱漢獻帝在倫理上是不允許的。為了維護皇室的尊嚴,他會殺了曹操。再看壹系列的動作,從“關於屯土山關隘公約的三件事”,到“掛印封金”,“獨騎千裏”,過五關斬六將,斬首蔡洋、古城會。關羽與劉備、張飛宣誓,約定生死與共。這些舉動明顯凸顯了他對桃園的忠誠,他的財富,他不屈的忠誠。後來曹操被放在華容道,違反軍令,性命堪憂。放虎歸山,留下後患,但作者還是把他描寫成壹個寧可違反軍規,也不忘舊情的奇人。因為在關羽看來,曹操對他感恩戴德,從未表現出任何不敬,所以殺不死他。甚至關羽死後,蜀國第二代統治者上臺,關羽出現在玉泉,救了蜀國的兩位將軍關興和張苞,鎮守蜀國。
關羽讀過書。《三國演義》說他讀過《春秋》。這說明關羽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頭腦中有著堅定的儒家倫理觀。對於關羽來說,《春秋》壹方面作為兵書來讀,另壹方面也成為中國傳統思想和道德精神的象征。後來的桃園三結義就深深地打上了這種傳統文化精神的烙印。“桃園三結義”的哲理話語和對這壹誓言的實際承諾:“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關羽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親兄弟身上,寄托在人間並致力於友情,在這裏找到了歸宿,建立了家園,也就是說,升華了自然生命,結晶了社會價值。
道德作為調節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特殊行為準則,在處理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時,必須為人們的行為選擇確立壹個價值標準並告訴人們。該做的是合理的,不該做的是不合理的。“義”就是“量力而行”,即按照“應”和“應該”做事。它是壹種外在的行為,也可以說是處理同壹層次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忠”構成了普通人處理家庭和家族之外的社會道德關系的完整體系。
顯然,《三國演義》中的“義絕”關羽幾乎成了“義”的化身,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