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漢末三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有壹個強大的諸侯國魏。當然,就戰國七雄而言,韓、趙、秦、齊都是在中原的全部或部分領土。對此,在我看來,韓國的版圖主要在今天的河南和山西,不涉及河北。秦國以陜西、山西為主,趙國以山西、河北為主,齊國的疆域主要在今天的山東境內。在此基礎上,為魏鼎盛時期,東擴至現在的山東省,西至陜西省,還涉及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所以這可能也是曹操用“魏”作為封號的原因之壹,就是歷史上魏的輻射範圍比較廣。
其次,官渡之戰後,曹操擊敗袁紹,奪取了冀州等原本屬於袁紹的地盤。因為曹操攻占河北後,以鄴城為大本營。戰國時,鄴城是魏國的首都。鄴城遺址的範圍包括河北臨漳縣西部(葉蓓城、延安城等遺址)。)和河南省安陽市北郊(曹操高陵等。).齊桓公開始修建鄴城,鄴城在戰國時期屬於魏,以鄴城為都城。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曹操占領鄴城後對其進行了擴張。曹丕篡漢獨立後,曹魏雖定都洛陽,但魏以洛陽為都城,長安、譙、許昌、鄴城、洛陽為“五都”,可見鄴城的重要地位。
此外,還有壹個原因。東漢末年有“代漢者,當代塗臯”的神諭。漢末軍閥袁術曾經引用過這個預言,說他的“公路”二字就是屠的意思,證明他應該取代漢朝的真命天子。
當然,袁術稱帝後,追隨者紛紛棄他而去,被曹操消滅。在此基礎上,有人解釋說“當塗臯”就是“魏闕”,所以曹操取“魏”國號,既繼承了戰國魏的歷史傳統,也是有意為之。當然,這種說法的可信度目前仍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