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主義受尼采和柏格森哲學思想的影響,強調與舊的傳統文化徹底決裂,否定壹切文化遺產和傳統。認為人類過去的文學、藝術和現有的文化是腐朽的、死亡的,不能反映今天飛速發展的時代。提出了“拋棄壹切藝術遺產和現存文化”、“摧毀壹切博物館、圖書館和科學院”的口號。未來主義追求文藝內容和形式的全面創新,認為文藝的使命應該是探索未知、面向未來,從反映停滯不前、毫無生氣的現實轉向反映新的現實和以此為基礎的新的價值觀;愛情、幸福、美德等傳統主題被排除在文學藝術之外,轉而贊美進取運動和機器文明、工商業城市的動蕩生活、速度和力量之美、人類意識的沖動,甚至戰爭、暴力和恐怖。
在藝術形式上,提倡以“自由不羈的文字”為基礎的詩歌,從而隨意表現運動的各種形式、速度及其組合。強調直覺,主張用壹系列“類比”、“歸納”、“雜亂的想象”來排除理性和邏輯,表現作者朦朧神秘的感情和不可理解的事物,表現疾病、夢境、黑夜和死亡。他們甚至呼籲廢除語言規範,取消形容詞、副詞和標點符號。而是僅僅用奇怪的文字遊戲、文字的字體變化、剪切粘貼和各種圖案的組合來模擬自然界的混沌聲音,甚至用枯燥的數學符號和樂譜來賦予文字想要表達的意義,從而開啟了非理性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道路。
未來主義始於文學,很快席卷了繪畫、音樂、戲劇、電影、雕塑、舞蹈、建築和其他藝術領域。比如2月1910,11,博喬尼和巴拉發表了未來主義繪畫宣言。1915年,馬裏內蒂和塞蒂梅利出版了未來主義戲劇宣言。
未來主義興起於意大利,然後傳遍了整個歐洲。在意大利,除了馬裏內蒂,代表人物還有帕拉·澤斯基、戈沃尼、帕皮尼、索菲奇。在法國,Guillome Apollinaire在1913發表了《未來主義的反傳統》,提出了“立體未來主義”。在俄羅斯,1911年,塞爾維亞寧出版了《自我未來主義序曲》,倡導“自我未來主義”。次年,伯利尤克、卡曼斯基、馬雅可夫斯基等人發表了《為了社會利益的壹記耳光》,主張“三維未來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