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雜劇的形成與演變

雜劇的形成與演變

雜劇的名稱出現在晚唐時期。宋代,由於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和市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東京(今河南開封)出現了瓦房和勾欄,集中表演各種藝妓,為戲劇向綜合藝術發展提供了條件。宋雜劇是在繼承漢民族傳統藝術如歌舞、參軍、歌舞、說唱、曲調、民歌的基礎上融合發展而產生的。當時宮廷中的雜劇表演,雖然穿插了各種藝妓,但具有獨立表演的性質。在漢人的瓦戲中,雜劇是經常演出的節目,《目連經雜劇救母》的中元節演出可持續7、8天,觀眾人數翻倍。可見,雜劇作為壹種戲曲形式,在當時的漢人中已經廣為流傳。

南宋時期,隨著政治中心的南移,雜劇開始流行於臨安(今浙江杭州)等地,在各類藝妓中已占據首要地位。當時北方對抗宋朝的金,流行的是院的劇本。金雜劇和宋雜劇在體裁、表演形式和分工上幾乎相同,但不同之處在於所用的曲牌。

據王國維統計,現存院落的689種名稱中,使用的曲調多為北方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歌,而宋代官戲中使用的曲調多為大曲、法曲、詞。在形式上,金比宋雜劇更豐富、更發展,出現了壹些新的形式。

同時期的南方溫州雜劇雖然叫雜劇,但實際上是南方戲曲。元朝統壹中國,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地區集中了大量的財富、人力(包括各種傑出的藝術家)和文化藝術瑰寶。被鄙視而又不願做官的文人,往往與雜劇藝人壹起創作,從而使元雜劇在以大都市為中心的北方地區興盛起來。南北統壹後,元雜劇逐漸流傳到江南臨安等地。

元初至元大德年間(1279 ~ 1307),元代雜劇達到鼎盛,大部分雜劇表演十分活躍,作家眾多,名作叠出。關漢卿的《元》、《救風塵》、《遊月亭》、《單刀會》、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夜》、紀的《趙氏孤兒》等不朽作品,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疾苦和心聲。著名演員有珠簾秀、自然秀、侯、醋等。,非常受歡迎。元末,由於政治黑暗,經濟衰落,北方災害嚴重,元雜劇因科舉的恢復,文人的仕途轉向,南方傳奇的興起而逐漸衰落。

明初雜劇進壹步宮廷化,取而代之的是體裁短小的短劇和只唱南曲或南北曲並用的南方雜劇。雖有少數較好的作品,如徐渭的《四聲猿》,但也無法挽救雜劇沒落的命運。至此,雜劇藝術在中國戲曲音樂的不斷發展中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元雜劇的音樂結構相當嚴謹,壹部劇基本可以分成四折;這種分析結構符合戲劇情節發展的開端、傳承、轉化、融合的壹般規律。除了4折之外,還有壹個開或通性質的短楔作為補充。與歌唱有關的腳色分支是由宋雜劇和金發展而來,分工更加明確和細化。

  • 上一篇:三家店掠影“京西古道第壹村”
  • 下一篇:什麽是歐式床凳?有哪些功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