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內巷道。
遼代的京西古道,是北京通往山西、內蒙古的重要商旅通道。現在的北京市、山西大同市和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天義鎮、巴林左旗林東鎮,是遼代“五京制”中管理國家的五個中心城市。三家店村村名,相傳便因三家住戶最早在這開設的三家客店而得名,但這三家的姓氏,卻是莫衷壹是,難以考證。
三家店村的很多民居的大門上都有刻字門聯,體現了當年耕讀門第的寄望。門下的石墩曾是老北京民居的常見物件,門上的磚雕則是京西古民居的特色。
明清以來,因為靠近京西礦區,三家店村逐漸成為沿線煤炭業的重要商貿集散地。有學者考證,在民國初期,村內商業發展至鼎盛期,***有店鋪200余家,其中煤廠二三十家。京西運來的煤炭在三家店村匯聚後,再由駱駝隊運往北京城。因賣駱駝而得名的“駱駝祥子”,就是在三家店村附近遇上了被兵丁強征來的駱駝。
天利煤廠是村內保存狀況最好、規模最大的 歷史 建築之壹,《北京觀察》雜誌稱其是“北京地區唯壹最為完整的清代煤廠遺跡”。因與經營者殷氏家族的住宅相連,當地人又稱之為“殷家大院”。有學者考察記錄,殷家大院占地面積3508平方米,建築面積1048平方米,***有73間房屋。14座大門將大院隔成了8個獨立院落,門戶重重,又院院相通。
兩百多年雨打風吹,天利煤廠的屋脊已顯破敗,需要借由鐵絲維系。
繁復精美的磚雕是京西古村民居的特色之壹,內容包括花鳥人物、市井風光、漁樵耕讀等,因殷家以經營煤業致富,天利煤廠的磚雕中還有與煤業相關的圖案。村中流傳的故事說,在特殊 歷史 時期,是村民用黃泥封上了磚雕,這些精美作品才得以幸免於難,留存至今。現在很多民居的磚雕上,還能見到黃泥印記。
三家店村民居上的磚雕,是京西古民居的特色之壹,圖案常常包括花鳥人物、市井風光、漁樵耕讀等。
村內另壹座規模較大的 歷史 建築是山西會館,坐落在有百年校史的三家店小學內,曾在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壹段時間作為小學的校址使用。村內的十幾棵古樹,也都有兩三百年“高齡”。
有百年校史的三家店小學大門,三家店村保存最完好的 歷史 建築之壹山西會館即坐落在校園內。記者探訪時,校內正在施工修繕,無緣壹見。
三家店村曾先後入選北京市第二批15片 歷史 文化保護區、第壹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和北京市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隨著城市的發展,距離門頭溝城區僅2公裏的三家店村,村莊的功能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記者觀察研究三家店村的古民居。三家店村曾先後入選北京市第二批15片 歷史 文化保護區、第壹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和北京市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壹篇2016年發表的論文記錄,三家店村戶籍人口僅有446人。村中常住的絕大部分人口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多達壹兩萬人。
壹處民居的門楣,上面的文字有部分已經難以辨識。
兩個小朋友坐在家門前吃雪糕。村民介紹,這處建築原是壹座寺廟的壹部分,後來改成了民居,從外觀上已經看不出寺廟的形制了。
居住的需求給古村的保護帶來不小的挑戰。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三家店村的傳統民居,已經由富甲商人幾進幾出的大院,變成了多家***居的大雜院,僅能依稀識別出當年的制式格局。村民回憶,現今壹些房屋住所,原址實為寺廟或大院,但從外形上,已經看不出丁點古建築的制式。
編輯 唐崢 校對 吳興發